第12章 哈市的发展

第(1/2)页

四月

        “这天气还是那么冷啊!”

        白澜此时穿着一身黑色军装站在一片楼房面前,身旁还有正在搬运资源的工人。

        面前的楼房是正在建设的军校!白澜扩军之后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

        军官储备不足!

        白澜白手起家,手下没有多少能用的人,连权能里也只有五个兵种可以用,能称得上是军官的也就只有陆军教官。

        但陆军教官价格很贵,一名就要100点点数,想要填满两个师的军官缺口,就算把白澜卖了也填不起。

        但是!钱能生钱!

        军官也可以培养军官。

        陆军教官就是为此而生,白澜不需要他们去担任军中职位,但是可以让他们去教人,教官,教官,不就是教人的吗?

        陆军教官本身就是还算合格的军官,自身拥有一定的带兵的能力和一定的战术指挥水平,教导一批人也不算难。

        而现在正在建造的军校就是为培养军官而诞生的。

        目前军校只是用来培养基础军官的,高级军官白澜暂时不需要,至少自己够了,权能给的好东西足够自己用的了。

        后期有机会自己也会去聘请一批有经验的外国军官团来这里教人,毕竟有经验和没经验是两码事。

        陆军教官有知识和少量初始带兵经验,有经验,但少。

        “大帅,您说的军校预计还有半个月建成,半个月后就可以正式启用了!”

        一旁的工程师笑着和白澜说着。

        面前也有很多工程师,他们都是白澜让周天花了钱请来的,虽然工程师在关外属于高级知识分子,但军阀们只知道打仗,民生几乎不怎么管,更不会花钱养这些“没啥用”的人。

        这就导致大量工程师南逃,当然还有一部分因为家人没法南下,只好干着苦力养活一家。

        而白澜就像横空出世一样将他们收了下来,一个月开出5大元的高价月薪,还包吃包住。

        白澜给他们活下去的机会,他们自然得拿出最大的诚意来回报。

        除了军校,他们还负责了萨图拉和哈市的大大小小居民区、工业区等地的建设规划。

        同时招兵活动也在展开,目前招兵数目不上限,只要你符合条件,审核通过,你就可以参加预备队考核,过了后进入预备队,等正规部队有缺口后再填上。

        当兵,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的工作,白澜对此深有体会,想要让士兵愿意为国奉献生命,那就必须从待遇福利下手,甚至是后事也得安排的明明白白。

        目前预备役步兵的待遇是一个月三块大元,家里人有医疗保障,一个月可以请一天假,包吃包住。死后有100块大元的抚恤金。

        正规军的待遇比较好,一个月四块大元,家庭子女每个月可以领到25斤面粉作为食物。其他和上面一样。死后有150大元的抚恤金,之后每个月可以再领2块大元,持续一年。

        白澜不担心有人冒领这些东西,每个士兵都有指定领取人,指定领取人都有登记,包括住址。

        之这么做,就是为了让士兵们没有后顾之忧,家里人都被军队里安排妥当,自己不会有后顾之忧,自然可以毫无顾虑的上战场。

        这些是基础的待遇,后续有了其他的技术性兵种,白澜也会增加相应的待遇,目前这些都是士兵的待遇,军官的待遇也和士兵相同,除了军饷比士兵高一块大元,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多余的。

        在招兵公告发出后,百姓们看着公告上的待遇,很不相信,但有许多在哈市争夺战上因伤退役的老兵在一边作证,再加上那么好的待遇,自然有不少人报名参加。

        但,报名的人很多,真正被选上的人少之又少,因为无论是体测还是政审,都有一大批人不会过关。

        像体测,白澜定下的是1千米6分钟,1千米在现代中学都只是一个基础的项目,都必须在四分钟内跑完才算及格!注意!是及格!还不是满分!(作者中学是3分30秒满分,结果跑了个4分多钟)

        然而这个世界,或者说关外的人体质太差了,1千米6分钟只有几百人能堪堪跑完,剩下还有近一千人不合格。

        政审也是,大部分混混看到当兵有那么好的待遇自然是报名参加了,然而他们都有案底,白澜不允许军队有当过罪犯的人,自然又得刷下一大批。

        剩下的不合格的,要么是家里的独生子女,要么是家里唯一的男丁,还是没有孩子的。

        这些人要么是家里唯一的顶梁柱,要么是唯一的男丁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