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8章 各方涌动

第(2/2)页

8成的成功率实在让人想不注意都难,这也是这家制片厂快速崛起的最强手段――华艺自己都是靠冯导演起家的,哪能不清楚一位有保障的导演对制片厂的作用。

        或者说,高回报率、高现金流、高产出,对于电影行业来说实在是太难得了,只要你有这份制片成绩,走哪都让人高看一头。

        事实上,老王同志现在对公司布局处境的构想就很奇妙。

        2009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大盘只有6206亿,华艺兄弟以业绩第一的气势成功上市,成为内地民营电影公司的先行者,但再有了资本加持后,花钱本就大手大脚的大小王同志突然就发现有这些钱干什么不好,非得拍电影?

        然后便是被众多写手调侃的“去电影化”,主动规避电影市场的风险。

        虽然他们也一直在制片,但精力重点的偏移,就已经导致了后来他们的尴尬。

        这么说吧,迪斯尼的资本运作模式那么成熟,人家都积极拥抱电影行业,依旧把电影当作头部产业运作,就足以看出华艺的短视。

        其实呢,利用资本优势布局产业上下游的行为当然没错,很多制片厂发家之后都这么干,但问题也没谁真想“去电影化”。

        虽说相较于电影市场具有极大不确定性,资本投资带来的奇高回报率很容易让人迷恋其中,毕竟运用资本杠杆对上下游产业收购、套现、获利的模式经济增长的速度比拍电影快多了,但文娱i的价值仅仅只用票房数据是概括不了的。

        没有电影,谁知道你华艺?没有电影,谁去迪斯尼乐园玩?

        当然了,2010年的华艺还不算离谱,老王同志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虽然第一时间想得是参投之后,能否大力炒作拉升股价――中美合拍商业大片肯定是利好消息,但也有认真评估这里面的各项事宜。

        老王同志甚至隐隐约约察觉到了萤火虫会很认真的投拍,因为它有需求――从产业布局的角度思考,下一步萤火虫想要大力开发海外市场,那就离不开各地强势的渠道商,其中,中影是亚洲地区最大的渠道商之一,毕竟,华艺自己的电影发行都很依赖中影的调配,他本人也跟韩厂长的关系相当不错。

        突如其来的邀约让他心思活络起来,但唯一的切入点合拍,华艺除了资金还能提供什么?

        经过深思熟虑,老王同志又注意到了一点,也就是联合摄制的硬性规定,即外方演员不得超过3分之2,也就是说中国本土演艺人员的参演数额要超过演员团队的三分之一。

        而从掌握的动向也可以知道:中影对这个项目也很重视,同时,中影并不培养艺人。

        老王的计划也不复杂,一来是积极配合,因为是联合摄制,中影为了主抓典型,肯定不惜投入最优等的资源,让萤火虫感受到诚意,从而吸引其他外商。

        老王本能的预感到这些后,有些事也就可以提前做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顶点手机版网址: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