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4章 《社会边缘》(三更求支持)

第(2/2)页

空的阿方索-卡隆绝没有拍过类似的电影,显然是人生轨迹的改变造成的偏移,或者说他有过类似的拍摄想法,但没得到投资或者制片厂的认可,就没拍出来。

        但后者的可能小些,因为这剧本怎么说呢,还是有市场空间的,投资成本又不高,盈利的希望很大。

        所以,那就应该是轨迹偏移带来的蝴蝶效应。

        因为这时候的阿方索-卡隆的确会和华纳“分手”,因为《阿兹卡班的囚徒》票房没达到预期,虽然最还原原著,故事也更强烈,但比较沉重的风格和主题,不符合低幼年龄段观众的口味,结果票房差了点,然后华纳高层就对他冷淡了。

        如果没有萤火虫插手,阿方索-卡隆应该是与环球合作了一次,拍的是《人类之子》。

        而《人类之子》是环球早就有的项目,02年就有制作趋势,结果由于导演问题半途搁置,这才被阿方索-卡隆接手。

        要知道,《人类之子》可是改编自-d詹姆斯的,这位女作家是很高产且极具影响力的推理家,很多作品都被搬上大银幕。所以,她的版权很抢手,也早就被各大制片厂收走

        莱曼认真的看完剧本,有些好奇道:“你怎么想着拍这种题材?”

        阿方索-卡隆思索了一会,才开口回答:“前段时间陀螺拍摄《潘神的迷宫》,我跟他聊了很多,创意就是聊天的时候得到的。现在有关移民的问题其实很严峻,尤其是对于这里来说,你知道的,我就是墨西哥人,能了解一些从美墨边境偷渡者的事,后来深入调查一番,得到的素材很多,这才有了这个反映偷渡移民的电影项目。”

        好吧,莱曼差点忘记了这位除了对科幻题材拿手,也是个带着文艺气息的导演。

        而这部《社会边缘》讲的就是那些墨西哥偷渡客在美国躲躲藏藏被人鄙夷的故事,题材沉重,讲得却很平淡、轻松,没有那种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压抑感。

        或者说,一个压抑的题材,阿方索-卡隆却想拍得平静一些。

        这倒也符合他的风格,《罗马》里对母的诠释也是相当的冷静,或许是科幻对他的影响太大,他拍文艺片,一直带着一种旁观感。

        不得不说,只论这种极具风格的执导手法,阿方索-卡隆还是很有个人烙印的。

        而这个题材,也很适合他。

        “请坐。”莱曼挥了挥手。

        等阿方索-卡隆在沙发上浅浅坐了,莱曼又道:“投资多少?”

        阿方索-卡隆一愣,随即一喜——这么干脆,果然如陀螺所说,只要得到莱曼本人的认可,项目立马就可以筹备拍摄,而不需要经过复杂的许多人的干预。

        “我做了项目预算,大致需要1800万。我想拍成黑白加彩色对立的两种成像风格,这方面需要多花钱。”阿方索解释道。

        “没问题。你的导演薪酬算在投资里,参与票房分成。嗯,300万拿百分之30的票房净利润以及版权的1成,如何?”

        这方面,倒也跟之前说得差不多,票房盈利,萤火虫不吝奖赏分成,票房失利,下一次的项目就少拿点。

        其实这种合作,阿方索-卡隆本人是很满意的。

        以前他都是拿固定薪酬,偶尔票房大卖,拿些奖金,哪像现在待遇高低跟票房挂钩,成绩越好拿得越多,拍起来更有冲劲——一般只有一线导演才有跟制片厂谈分成的筹码,阿方索-卡隆在这上面可没多少底气喊价。

        而莱曼呢,心里也明白,萤火虫真跟六大比起来肯定差多了,他能笼络的优惠条件,除了甚少干预创作,那便是在待遇上从上下级,变成利益合作伙伴。

        除此之外,萤火虫其实没多少笼络人才的筹码。

        只不过,他结交的导演很多都不算发迹就加入了萤火虫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