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点映开启(求推荐收藏)

第(2/2)页

化身的影评人们也不愿错过这个口碑极好的电影盛宴。

        于是,在上映后的第二天里,一共有二十几家媒体对《三傻大闹宝莱坞》做出了点评,这在一众放到艺术院线进行点映的作品中,堪称一个突出。

        《纽约时报》、《电影评论》、《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等媒体都是一致的肯定与夸赞。

        而在他们刊登的影评中,着重推荐的指数也占了大部分。

        而剩下的也都毫无例外的选择了比较正面的评价,这种压倒式的舆论优势拉开了电影的点映狂潮,更是将圣丹斯电影节上面的媒体狂热姿态进一步推向了高峰。

        似乎所有人都在惊叹着《三傻大闹好莱坞》的横空出世,位列好莱坞两大业内专业杂志之一的《综艺》,在最新一期的发售中,也是说道“上帝,这位导演到底是从哪冒出来的!”

        与其他媒体关注作品本身不同,《综艺》着重介绍了作品的导演,还把这一切的赞誉都归功于他,“尖锐、凌厉、敏捷莱曼拉斯特在他人生执导的第二部作品中,将他的才华酣畅淋漓的宣泄了出来,在这部大胆的以印度大学校园为视角的作品里,他向我们展示出了无与伦比的控制能力。鲜活明亮的影像色彩结合转换自如的表现手法,使得整个的故事剧情行云流水,更是以前半部的喜,变成了后半段的悲,如此巨大的情绪波动却又显得无比的自然,不得不赞叹一句,他执导手法的老练。”

        “他不像是一个刚出道的新手,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个老江湖,但事实上,这确实才是他的第二部作品,而他的处女作不知道有多人看过,名字叫《活埋》,拍摄的也很大胆,我也推荐去看看。当然,院线上是见识不到了,不过电影的录像带还是有发售的”

        “我很期待这样的一个年轻人,未来能带给我们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正如《综艺》里的评价所言,整个好莱坞都在纳闷,这位执导手法异常老练的、才只有27岁的导演在此之前只有一部电影上映,但却看起来就像是有过很多拍摄作品的经验一般。

        虽然说人们总是崇拜着年少成名的天才,但是在好莱坞,或者确切的说是全世界范围里的电影圈,在导演这个位置上,除了与身俱来的才华与天赋之外,还需要纵观全局的控制力,更需要一些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加持,所以,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大部分导演都是在40到60岁之间迎来自己的创作与执导生涯的巅峰。

        三十岁以下,对于导演,真的算是刚起步的稚童而已。

        而就是这样的一位“稚童”,他接手了一部时代群戏的作品,还真的拍的很不错。

        众所周知,刻画时代背景的戏总是格外的会增加拍摄的难度,更何况还是一部聚焦印度地区教育视角的电影,这就更让人纳闷他是如何做到故事的流畅性与戏剧本身的冲突性,融合的如此和谐的原因。

        就连整个的电影氛围的转变,都是那么的无迹可寻,却又显得合情合理,就像这个故事,本身就存在过,也该如此进行才对。

        真实,是所有一致的评价。

        不过,对于这种疑惑,人们往往会有方法来解释。

        《娱乐周刊》就以“圣丹斯再次见证天才崛起”为标题,再次为电影的导演莱曼,献上了赞叹。

        他们还与同样顶着天才名头的“昆汀塔伦蒂诺”,让两者之间做了一个对比。

        昆汀拍摄《落水狗》时,在圣丹斯扬名,年仅三十一岁。

        莱曼拍摄《三傻大闹宝莱坞》,也在此扬名,年仅27岁。

        在文章的最后,他们除了给予一致的好感推荐之外,还在评论中表示,“两者都有极其亮眼到惊艳的执导天赋,也都有天马行空的灵感,又是在同一个地方声名鹊起,这让人很容易就把他们两个拿来做个比较,不知道,在未来,两位又会各自碰撞出怎样的火花,真让人拭目以待!”

        这充满无数信心和赞扬的评论,清晰的展现了属于影评人们的积极态度。

        一波接着一波的肯定无一不在说明电影本身所拥有的质量,那么观众的选择性呢,市场的接受度呢?这部作品到底是叫好又叫座呢,还是一如既往、如出一辙的艺术大过收益呢?

        21家艺术院线的点映成绩刹那间吸引住了人们的注意力,到底会是怎样呢?

        。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