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 高手只是不惜的来

第(1/2)页

第675章  高手只是不惜的来

        京北,海定,国家航天局。

        一间大型会议室中,近20人正在进行技术研讨。

        “可回收火箭技术研讨会”。

        是这场会议的名称。

        这里坐的都是航天领域的专家大佬们,讨论的东西也是最前沿的技术。

        可回收火箭是大的趋势,理论上最高可节省80%的发射成本,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进步,远程控制不再那么困难,这个想法会冒出来是有必然性的。

        只不过,航天是一场科技的豪赌,如果说航空领域最惊心动魄的时候,是新飞机的“试飞”。

        那么航天领域里面,可以理解为每次火箭发射都在“试飞”,这也意味着每一次新技术的尝试,都要格外的慎重。

        要是放了个烟花,那就不光是损失多少钱的问题了,他们是国家队不是私营企业,丢的是全中国人的面子。

        会议室里,有人穿着工装,有人穿着西装,均是眉头紧锁,似乎遇到了什么难题。

        “‘陆面着陆’难度太大,一点缓冲都没有”

        “可如果使用‘海面着陆’方案.回收可就很麻烦了,只有大型军舰可以高效、高组织性的回收大型物件,而咱们的船,还做不到四处航行。”

        一人道:“专门为此,不远万里去捞火箭安全性先不说,成本不又上去了?”

        中国不像美国,全球都有基地、可停泊军舰的港口,在太平洋上也没有支点。

        万一有偏差,被人截胡了,那就不是丢面子了,是丢里子了。

        “第一岛链不是碎了么?西太平洋还是可以航行的。”

        “还是太敏感了,我奉劝各位不要幻想,从实际情况出发。”

        这就是中国航天。

        在被封锁,被敌视,被孤立的状态下,捆着手脚跳舞。

        空间站不让上,技术不得交流,合作不得展开

        依然数十年如一日的在坚持。

        “好吧.我们还是先聚焦‘陆面着陆’的方向,火箭回收,最主要考量的是姿态调节问题.”

        怎么叫回收呢?

        这么比喻吧,把一个几百吨的钢铁“二踢脚”点燃,看着它加速到7.9km/s左右冲出大气层。

        然后这东西从几百公里高的地方掉下来了,得笔直竖着落在地上,落地最终速度不能超过1m/s。

        也不难对吧?(见作家的话)

        “邱主任,发动机姿态调整方面,您是专家,我们想听听您的意见。”

        航空工业集团,下属发动机研究某所,研究部主任邱力勋,是几位被邀请来的外部专家之一。

        虽说航空和航天间的区别,就和“二楼技师”和“三楼技师”一样大,但总归需要博采众长,触类旁通。

        邱力勋是“毕方发动机”项目组的负责人,航空领域这两年很有成绩的专家。

        都是国家队,邀请来讨论一下也很正常。

        只是邱力勋明显很疲惫,他这两个月,已经被拉来四次了,很影响他自己的工作节奏。

        我那边都快被蓉飞、西飞、沈飞的人寄刀片了!

        一大帮子航空工业主体,蹲在门口就等着“毕方”交付,全所都是007,三班倒在搞量产。

        他都快被榨干了!

        而且这边的会议,说实话,每次都进展缓慢。

        他理解航天的这些人,比航空人还要谨慎,但技术不达标,讨论再多也没意义。

        他暗自决定,这是自己最后一次来了,以后就是已读不回,再来是小狗!

        邱力勋揉着眉心说道:

        “‘毕方’的姿态调节性能参数,我已经给你们介绍过了,单纯从控制能力上说是达标的,但原理上差别太大”

        “我提的几个方案也被你们否了,各位还是另外想想办法吧。”

        论姿态调控能力,自然是战机发动机更灵活。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