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代表长江的发言(代序)

第(1/2)页

代表长江的发言(代序)

        刘汉俊

        2008年5月16日,我乘坐的米—171型军用直升机离开成都凤凰山军用机场,沿岷江河谷向汶川县映秀镇方向飞去。突然,别在腰间的手机震响,我一愣:空中居然能收到手机信号?是谁会在这个时候来电话?

        我掏出手机,原来是桂慧樵!接通电话,可机舱里噪音太大听不清对方的声音,只好说了一句“我在四川灾区的飞机上”,就匆匆挂了。随后,我收到他的短信,大意是请我为一本写他的书稿作序,按一向的风格,他叮嘱一句:不着急,你有时间再看吧!

        他不经意的要求,却让我有些惶恐。桂慧樵是我的老师。我大学毕业后分在长航武汉至上海的“长江22013”轮上工作了整整三年,那时几乎天天从《长江航运报》和《中国河运报》上读到桂慧樵写的文章。后来我被调到《长江航运报》当编辑记者,有一天,一位脸色黝黑、身材壮实、不事张扬,背着一个似乎是摄影包的中年人来编辑部送稿子。他出门后,有人告诉我,这就是桂慧樵,还有人加上一句,他从前当过码头工人。我正努力地把他的匆匆背影与文质彬彬的记者形象相叠,但后面一句话,却让我对他肃然起敬。同在一个大院上班,但并不总见面,打过几次电话,好像他总在外地跑采访。几次见面,都是他不嫌麻烦地解释撰写稿件的过程和背景,总之一句话,他的这篇文章如何如何地重要,有时还给我负责的版面提出建议。他的认真、敬业、勤奋,为我树立了一位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形象标杆。因此,说他是我的老师,丝毫不过分。老师请学生作序,展示了他的胸怀,但我实不敢当,不过倒是乐意谈谈读这部作品的体会。

        从四川灾区回北京后,依旧很忙,但心里一直揣着这部沉甸甸的书稿,总算抽时间逐页看完了。书稿为报告文学作家杨豪所著,是桂慧樵近年来新闻生涯的大事纪,是他从新闻的角度感悟社会、参与社会、干预社会的一种方式,其新闻性、资料性、纪实性之强,堪称一部长江当代史,是一本长江人不能不存之阅之引之的史著,是一本想了解长江昨天、今天、明天的人不可不捧之圈之点之的导读和辞典。

        读了《长江,忧患的母亲河》这部报告文学,为桂慧樵深深的长江之情所动。他对长江的情与爱,对长江之劫与觞的痛与恨,都凝聚在那每一次的跋山涉水、每一次的饮风餐浪、每一次的喜怒哀乐之中。对长江水灾戗害的忧伤,对长江过度建桥的忧虑,对长江水污染的忧患,对长江生态的忧思,对港口无序开发的忧愁,对黄金水道中梗阻的忧心,对捕鳗大战、采砂大战的忧愤,对三峡旅游秩序混乱的忧郁……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意识跃然纸上。这部描述了他全部心血情爱的作品,字字泣血,行行如歌,寄托了一个长江之子的不解情结和拳拳之心。

        读这部书稿,更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