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 第04章 洪灾敲响生态平衡警钟

第(1/2)页

1998年入汛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持续性的强降雨,长江发生了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的大洪水。为防汛抗洪,全国出动了274万兵力,仅湖北一省就出动兵力近10万,抗洪民工不计其数,中华民族与洪水暂开了殊死决战。9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在江西视察抗洪救灾工作时向全国人民宣布:从全局上看,全国抗洪抢险斗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伟大胜利。抗洪胜利了,然而,抗洪的思索却并未结束。

        堤防建设迫在眉睫

        堤防虽不能从根本上遏制洪水的泛滥,但它是长江中下游综合性防洪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据专家介绍,长江的重点和重要堤防一般可抵御1954年的实际洪水水位,但整体防洪能力仍很低,而在岳阳市全长21037公里的一线防洪大堤由于基础差、隐患多,仅能抵御7-10年一遇的洪水。特别是重大堤防,如荆江大堤、武汉大堤、九江和安徽等处的一些大堤,虽然得到不同程度的加高加固,但防洪能力普遍较低。

        首先,由于长江中下游提防大都建在冲积平原上,地表覆盖层较薄,致使堤基易产生管涌险情。加上大堤由于历经数次填筑,这样就容易形成渗水通道,一旦遇到高水位的洪水,堤身就漏洞百出。再加上松软土质经不住洪水的顶冲,堤岸崩溃和洪水漫堤时有发生。

        其次,堤身建筑物年久失修,老化严重。据统计,仅在1996年长江中下游涵闸就出险722处,急需加固改建。

        民垸堤虽然是中下游堤防体系的一部分,但由于不是干堤,民垸堤的防护基本上是依靠地方政府自筹解决。由于资金不足,要么年久失修,要么也是临时突击加固对付一下而已。加上由于民垸堤是在历史冲积而成的沙洲基础上修筑的,一方面地势较低,一方面地形较复杂。解放后,湖区堤防虽然年年加修,堤身普遍加高了27米以上,修堤的速度只能平抑洪道淤高速度,绝大多数堤防仍只达3-5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另外,加大堤防投入已成为之急。来自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消息说,从建国至1999年的近50年中,国家用于堤防建设资金仅50多亿元,不及三峡工程的十分之一。而1998年汛期仅湖北省因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00多亿元。倘若把损失的一部分钱拿来修建堤防,不仅有效的防止水患,而且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调蓄器”调蓄不灵

        长江沿线的众多湖泊是长江中下游的天然“调蓄器”,而今,种种迹象表明,这些“调蓄器”不灵了。

        调蓄不灵的首要原因归结位这些湖泊的减少。据有关统计显示,截至1983年,长江中下游主要通江湖泊面积仅剩下6685平方公里,其中洞庭湖天然湖面面积由1835年的6270平方公里剧减到2691平方公里,仅为1949年的61  9%,悠悠“八百里洞庭”成为永久的历史。鄱阳湖命运也是如此,其天然湖面面积由1949年约5200平方公里,减少到1984年的3840平方公里。

        造成湖泊面积锐减的原因除了水土流失带来泥沙淤积外,另一个就是人为的围湖造田。为适应沿江两岸经济增长以及消灭血吸虫的需要,大量湖泊被围垦控制,仅在低洼区保留的一些内湖作为蓄纳水的蓄渍区。这一生态平衡被破坏的直接后果,导致洪峰水位比围垦前明显提高,使汛期的长江越来越难以“驯服”。

        作为重要调蓄器的洞庭湖区,解放以来出现了“三年两灾令人忧”的局面,不仅不能减轻长江洪水的负担,还给长江干流带来严重威胁。建国以来的49年中,洞庭湖已有36年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平均每4年有3年有灾。在遭到百年一遇的大洪水,上游各支流又没有有效的拦洪闸坝的情况下,仅靠各湖区分洪也是不够的。从1954年以来由于长江下游未发生过特大洪水,区内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加上过快的人口增长,一旦分洪人口转移十分困难,经济损失也很大,况且有的分蓄洪区本身的建设就不具备分洪条件。

        水土流失助水为虐

        曾几何时,清澈的长江变混浊了,一向不为人所重视的长江水土流失渐渐凸现出来。1998年7月1日经长江寸滩水文站测量,每立方米江水泥沙含量达3公斤,这意味着长江每年要带走100万亩耕地。

        长江水土流失酿成并不单单是自然的,更多的是上游滥砍滥伐森林,人为的植被破坏所带来的恶果。据统计,1985年全国流域水土流失面积56  2万平方公里。其中宜昌以上总土地面积约100万平方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