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二)

第(1/2)页

只见此琴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象征天地。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可以说是十足的好琴!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据息,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

        ,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

        《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桓谭《新论》中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为弦,刻桐木为琴。传说舜定琴为5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曾侯乙墓出土的据说是10弦琴。听说古时还有32弦琴。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纳音”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

        就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从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宫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三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礼乐这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