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刘伯温定策

第(1/2)页

“这些不过是汉朝面临的外在因素,其内部必然存在更深层次的原因吧?
  汉朝拥有六千余万人口,战争潜力岂是这些外族所能比拟的,只要励精图治,外族问题必能解决。”
  刘伯温听完陆炳分析的异族情况后,目光深邃,看向陆炳,继续问道。
  杨辰自后世而来,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这些天的了解,虽不甚全面,但意思相差无几。”
  杨辰站在陆炳和刘伯温面前,指着地图介绍道。
  “大汉自光武帝刘秀重建汉室,定都洛阳(雒阳)开始。
  刘秀借世家大族之力起家,短短十数年便光复大汉,但也因此埋下隐患。
  世家豪族借战争之机,日益强大,不断兼并土地与人口。
  光武帝掌权后,发现税收甚少,遂欲度田检校各郡县田地与人口。
  当时竟有世家直接写信警告刘秀莫要如此,刘秀不听,继续安排度田事宜。
  突然度田地区出现大规模叛乱,甚至杀太守以泄愤。
  光武帝无奈,只得停止度田,与世家大族妥协,草草诛杀几家小型世家了事。
  刘秀因依仗世家大族,军队统领及地方官员多为世家之人。
  皇帝欲收税及管理地方,又须借助世家之力,而读书人皆出自世家,书籍皆为竹简,农民无力读书。
  每千名农民至少需一读书人管理,而东汉初立,人口数千万,需要士人不下数万。
  若代代帝王励精图治,或可消除隐患,然三代之后,外戚崛起,皇帝年幼,太后主政。
  大量外戚涌入朝堂,最低官职亦为县令。皇帝失权,必有争斗,掌权后则尽诛外戚一族。
  然而后续东汉皇帝皆短命,甫一掌权便病亡。
  直到先帝桓帝继位前,汉帝皆非先帝册封,而是外戚拥立的傀儡。
  甚至桓帝时期的大将军梁冀,竟公然处死上一任汉帝。
  桓帝借宦官之力骤然发难,诛灭了外戚大将军梁冀。
  见梁冀已死,那些自谓清流的朝廷重臣和世家子弟,欲推举其朋党当官,因皇帝重用宦官而有损其利益。
  他们每日上书劝谏皇帝勿重用宦官,并欲处死宦官。
  桓帝是借宦官之力除掉外戚,才得以掌控朝堂,当时这些自称清流官员见桓帝被架空却毫不理会。
  要知道当时官员上任皆需经梁冀审批,全是梁冀提拔,桓帝未将他们赶尽杀绝已属宽容,而这些世家与士人联合组成“朋党”。
  他们每日诟骂桓帝,桓帝无奈只得处死数人,并下旨禁止这些人做官,此即所谓“党锢之祸”!
  逐渐发展至今,已演变成宦官与士人之间的真斗。
  如前所述,世家历经这一两百年发展,已成为庞大势力。
  现在汉朝土地税其实甚低,仅三十取一,而高额的是人头税等杂税,一户四口一年须交2000钱。
  一户至少可分得50亩地,风调雨顺时一亩地可收到约2石粮食,收成好的时仅能勉强维持生计。
  收取人头税的目的是鼓励农民开垦荒地,但不提世家以各种手段逼迫农民破产。
  近年来天灾不断,各地收成不佳。
  天灾之际,农民为求生存,不得不卖地卖身为世家大族之奴,世家大族则帮其避税,他们方得以存活。
  农民卖身于世家,世家豪族为农民避税,两者结成利益共同体,这些人现今唯世家之命是从,而不在听命于皇令。
  世家逐渐发展成为国中之国,依附于汉朝不断吸血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