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只伴清水不染尘 (二合一章,更新完毕)

第(2/2)页

摆了摆手:“扔到三里之外去。”

        原本还在睡觉的徐御,早就被闯进来翻箱倒柜的仆人给吓醒了,见到这一幕,顿时脸色铁青。

        他连早饭都没留下来吃,穿戴好之后,便朝倪瓒重重地“哼”了一声,大袖一甩,直接出门而去。

        结果自不用想,从此之后,徐御再也没有来拜访过倪瓒。

        对于此,倪瓒倒是没有什么失落,他本就性情孤傲,自然不会追上门去解释什么,而且他也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又过了一些时日,倪瓒和仆人外出游览。

        外出游览,是倪瓒的一项主要活动了,见到有价值的景和物,他都要认真写生,等到回去的时候,往往是画卷盈笥(i)。

        这一次,他游览结束回家的途中,一个不小心就看到了一个年轻貌美的歌姬,再一个不小心就看中了她。

        要知道,倪瓒因为有洁癖,很少近女色的,如今能碰上让他也心动的女子,实在是太难得了,就连两个随身仆人,也都觉得很吃惊。

        倪瓒是个很直接的人,看中了这歌姬之后,便带回家里留宿。

        可带到家里以后,倪瓒的老毛病又犯了,他怕她不干净。

        想了好半天,他便让仆人带着这歌姬先去好好洗个澡。

        歌姬洗完澡之后,便上了床,倪瓒便将她从头摸到脚,边摸边闻,始终还是觉得哪里不干净。

        “唉,再去洗一次罢。”

        倪瓒摇了摇头,叹息了一声。

        那歌姬很委屈,可她啥也不知道,也不敢问,只好乖乖地跑去再洗了一次。

        洗了再摸,摸了再洗,洗了又摸,摸了又洗……

        估计那歌姬都快哭了,这位大老爷的口味真怪,我身上的皮都要洗脱一层了。

        洗来洗去,倪瓒抬头一看,天亮了。

        于是,只好作罢。

        元泰定五年(1328),长兄倪昭奎突然病故c后不久,母亲邵氏和老师王仁辅相继去世,使倪瓒悲伤不己。

        他原来依靠其长兄享受的特权,随之沦丧殆尽,倪瓒变成了一般的儒户,家庭经济日渐窘困,他怀着忧伤的情绪,自作述怀诗,详述当时自己痛苦的环境。

        元至正初年(1341),倪瓒散尽家财,开始漫游太湖,行踪漂泊无定,足迹遍及江阴、吴江、松江一带,以诗画自娱。

        同时,他也开始与人交际,友人多为和尚、道士或诗人、画家,他作的诗作多半也是和这类人酬唱之作。

        在这段时期里,他也养成了清高孤傲的性格,超脱尘世逃避现实的思想,这种思想也反映到他的画上,作品呈现出苍凉古朴、静穆萧疏的意向。

        这一天,倪瓒又乘船去访友,他正躺在船舱中小憩时,小船被一船官兵给拦住了。

        仆人吓得半死,不料,为首的一个将官却很客气,拱手问道:“船上可是倪高士?”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这名将官顿时大松了一口气,解释了一番。

        原来,这群将官是“吴王”张士诚的亲兵,他们奉了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的命令,请倪瓒为他作画。

        说罢,这名将官便将作画的绢帛以及大量的银钱,派人送到了船上后,便离开了。

        等倪瓒醒来之后,见到船上多了这么多的银钱,顿时大吃一惊,便问仆人发生了什么事。

        仆人自然不敢隐瞒,一五一十地将事情说了一遍。

        倪瓒听后,顿时大怒:

        “倪瓒不能为王门画师!”

        说了这话还不罢休,拿起张士信送来的绢帛便撕了,这还没完,又让其中一个仆人,将那些银钱全都给退了回去。

        好巧不巧,这事发生之后没多久,这一天,倪瓒又乘船游览太湖,结果正好碰到了张士信。

        正所谓冤家路窄,相见眼红。

        张士信二话不说,让人将倪瓒的船拦下来,并将他拖出来暴打了一顿。

        奇怪的是,人都被打了,倪瓒却是一言不发。

        这事过后,有朋友碰见了倪瓒,便好奇地问他,为什么当初不解释一番?

        倪瓒轻“哼”了一声,说道:

        “一出声,便俗了。”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其妻蒋氏病死,倪瓒受到很大的打击,长子早丧,次子不孝,生活越觉孤苦无依,内心烦恼苦闷,无所适从,只能将一番情绪付诸画笔。

        事实上,倪瓒不只是在生活上有洁癖,不问政治的他,在思想上也是一如既往的爱洁成癖。

        明初,朱元璋曾召倪瓒进京供职,他坚辞不赴。

        明洪武五年(1372)五月二十七日(6月28日),倪瓒作《题彦真屋》诗云:“只傍清水不染尘”,表示不愿做官。

        而且,他在画上题诗书款也只写甲子纪年,不用洪武纪年。

        这一年,他在一个被称为焕伯的好友处,修养了数月,临离去之前,特意为他作了一幅《江亭山色图》,以作留念。

        这幅画,秋林萧瑟,空亭寂寥,茫湖水一片,远处画平坡远岫,给人水阔天高、萧疏淡远之感。

        事实上,到了晚期,倪瓒的画作最大的特点,就是素净、笔简、意远,没有一点烟火气,呈现出一片孤寂,孤寂得让人绝望。

        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齿画派的开山祖师,后来成为清六家之一的恽南田,他的花鸟活色生香,可是他最欣赏倪瓒的“真寂寞”之境,他说倪瓒的画“真寂寞之境,再着一点便俗”。

        他的“真寂寞”,让他画里,没有一个活物,就好像洗过无数遍的那个歌姬一样,干干净净。

        明洪武七年(1374),倪瓒中秋之夜身染脾疾,自此一病不起,于阴历十一月十一日(12月14日)与世长辞,享年74岁。

        向南缓缓睁开眼,面前依旧是那幅破烂不堪的《江亭山色图》,如今也已经被清洗得干干净净,画面之上,虫洞虽多,可那种淡泊宁远、孤单寂寥的意境,隐约间,扑面而来。

        也不知道,这个在生活上爱洁成癖,清高孤傲到“只伴清水不染尘”,连画作也是干干净净,不见一个人影的倪瓒,在另一个世界里,还能否继续保持这种干净的灵魂?lm.shenPINwu.COM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