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炸窑

第(2/2)页

,犯一点小错就会遭受刑罚。

        别的不说,光是让丞相李斯督造秦皇陵时,便征召了“70余万刑徒”。

        整个秦国才多少人?光是罪犯就有70多万人,这还能不是暴君?

        实际上,骊山陵墓的服役人员,《史记》中是这么记载:“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

        “隐宫”一词,在徐广《史记集解》的解释是:“为宦者”。

        在先秦时代,宦官并不等同于太监,而是指,在宫中内廷任职的人,比如皇帝的亲近侍卫,就属于这一类。

        至于后面的“徒刑”,可不等于“刑徒”。

        “徒”在先秦时代,有士兵的意思。

        “刑”,才是指的刑徒。

        ……

        三月中旬,打完仗回来的青壮年们都已经休整完毕,该养的伤也养好了。

        趁着这空档,粟还带着众人,来到挖掘陶土的地方,好好地清理了一番。

        重也已经将制作陶胚的模具,全都修葺一新,各个窑口也都走了一遭,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如今,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陶坊里,也该出陶了。

        这一日,趁着阳光明媚,风和日丽,重让幺儿粟去将里中的劳动力都集中起来,准备开始制陶。

        重站在众人面前,正打算说一些大家要注意的事项时,忽然听到一阵“哒哒,哒哒,哒哒”的奔马声,直朝里中而来。

        众人转头往里门处一看,只见里门外的大道之上,奔来了一小队人马,那马匹之上,一个个都是身穿铠甲、腰带佩刀的士兵。

        其中一个领头的,头戴长冠,一看就是个军吏。

        这群官兵经过里门之时,连看也不看里监门吉一眼,就直接冲了过去。

        吉颤颤巍巍地站在那儿,脸色发白,连挡都不敢挡一下。

        官兵们驱使着马匹一直奔到众人跟前,才猛地一拉缰绳,马匹发出“嘶”地一声长鸣,顿时退下来。

        领头的军吏见到这么多人集中在一起,也不害怕,施施然就下了马,扫了众人一眼。

        紧接着,他便将目光锁定在了重的身上,开口问道:“这里可是陶坊里?”

        “是。”

        重点头应了一声,接着问道,“不知将军此来,有何要事?”

        “听说陶坊里匠人制陶手艺高超,不知是真还是假?”

        军吏没有回答他的话,反而又问道,“对了,谁是重?”

        重皱了皱眉,道:“小老儿便是重。”

        “大人,他的确就是重。”

        就在此刻,从马上又下来一个身穿常服的中年人,他笑着对那军吏说道,“这些里人,大多都是重的徒弟。”

        重一见,顿时一愣,之前没仔细看,现在才发现,这群士兵中间还有这么一个人。

        这中年人他认识,是县工师葛。

        县工师,相当于县工商局、县矿业局、县林业局等等好几个部门统合到了一处,权力还是很大的,当然他还管着县里面的各个官营作坊。

        而陶坊里,却是小手工业作坊,虽归县工师管,但实际地位却比公营的工坊低得多了。

        向南曾经在翻阅一些资料的时候,也多少了解一些。

        在秦朝的手工业者中,除了国营大工场中的附庸工匠和刑徒之外,还有一小部分私营手工业者。

        这个考古上有一定的发现,他们的地位要比一般编户农民还要低,主要的工作就是谋生和随时准备着“国家需要你”,然后你来服徭役。

        这个角色,在《秦律?工人程》里面也是与刑徒并称的。

        重见到县工师葛也来了,脸色便变得凝重了起来,又继续问道:“将军打听小老儿,又有何事?”

        “好事,大好事啊!”

        军吏没有说话,葛却是上下打量了重一番,抚掌大笑了起来,随后又脸色一整,大声说道,“奉丞相之令,征天下百工,共筑皇陵。”

        重一听,顿时了然。

        秦皇陵,他当然知道!

        这秦始皇登基之初便开始建造的陵园,至今已经修建二十六年,他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见他有些迟疑,葛便劝道:“如今我大秦战事刚刚酮,万事待兴,你就算开了窑,烧出了陶器,也不一定卖不出去,这么多张嘴,吃什么,喝什么?”

        “不如去骊山,为皇陵烧造陶俑。”

        葛稍稍透露了一些,说道,“既能赚点工钱,又能服了徭役,有什么可犹豫的?”

        秦朝的徭役政策,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黑暗无道,老百姓服徭役并不是当碰马,挨打受骂。

        当时服徭役是有工钱的,有的徭役朝廷管饭。

        据云梦秦简所载的《秦律·司空》规定:有罪被判处罚款的人,或欠朝廷债务无力偿还的,以徭役抵债的,每劳动一天折8钱。

        需要由朝廷提供食物的,每劳动一天抵6钱。

        在朝廷服徭役,依律由朝廷提供食物,男子每天13斗,女子每天14斗。

        而《秦律·工人程》则规定,隶臣、下吏、参与城旦的人和制造器具的工匠,冬季减轻工作量,三天只需完成夏天两日的工作量。

        重听了也是脸色变幻。

        说起来,国家征召,你是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这可容不得他拒绝。

        就好像后世影视剧里经常看见的那样:

        执法者在办案时,临时征用市民的交通工具一样。

        当然,这么比喻有些不恰当。

        交通工具是工具,人是人,不能混为一谈。

        但道理却是这么一个道理。

        既然无论如何都得去,而且还能有饱饭吃、有钱拿,那还想什么?

        而且葛说得也没错,如今连年征战刚刚结束,大多数百姓们家里都很拮据,即便自己烧制出了陶器,也不一定卖得出去。

        可该缴纳的各种税却是一分也少不得,而且还有这么多人口要吃饭……

        想到这里,重顿时有了决定。

        他转身看了看眼巴巴看着自己的粟和其他里人,对葛,以及那个军吏说道:

        “请问大人,不知何时出发?”

        葛一听,和那军吏对视一眼,顿时笑了起来。

        征召工匠,每个县里都是分派了名额的。

        如果征召人数不够,他身为县工师,当然是有责任的。

        重作为远近闻名的陶匠,是此行的重点,可他是不更爵,实际上是可以不应征的。

        葛之所以费心费力解释这么说,无非也就是让重心甘情愿去为皇陵烧造陶俑罢了。

        他收拾了一下心情,肃然道:

        “丞相有令,即刻出发,不得有误!”

        重回身看了看粟等人,喝道:“听到了吗?回去收拾收拾,再到这里来集合,我们去骊山烧制陶器!”

        其他人闻言,“轰”地一声散了。

        粟却没离开,忧心忡忡地道:“父亲大人也要去?”

        “嗯。”

        重重重地点了点头,应了一声,“我不去,你们这些猴子要是惹了事,那可怎么办?”

        这可不比打仗,给皇帝烧制陶器,一不小心就是个死罪。

        他不去,不放心。lm.shenPINwu.COM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