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乾隆爷的枪手(为舵主亡灵笙歌加更)

第(2/2)页

噪夕阳。中郎精博物,琴韵识螳螂。”

        这首“和”诗,不仅在诗意上,而且在题材乃至作风上,均与“唱”诗保持了一致,可以说是相得益彰。

        没过多久,沈德潜便完成了《消夏十咏》唱和诗。

        除了其二以蝉为题外,之后的八首和诗则分辨以扇、蛙、萤、冰、月、雨、瓜和蛩为题。

        写完之后,沈德潜又自得一笑,就像一只偷到了鸡的老狐狸一般。

        沈德潜的诗作很快便呈送到了乾隆天子的案上。

        乾隆天子细细地品过之后,满足之情溢于言表,他轻拍着桌子笑道:“德潜,真乃江南老名士也!”

        沈德潜呈上诗作之后,等了几日,没听到宫里有什么消息传来,心下不免有些惴惴。

        “皇上难道不喜?”

        不过,翰林编修的工作颇为繁琐,一繁忙起来,沈德潜便没时间胡思乱想了。

        又隔了几日,沈德潜又接到了乾隆天子的和诗任务。

        “看来皇上不是不喜,而是国事繁忙,一时无心作诗罢了。”

        沈德潜身在翰林院,接触机密文件的机会比以往多了不少,当然也知道如今国事甚多。

        乾隆七年(1742)进夏以来,南方多雨,山水暴发,黄淮交涨,湖水漫溢,河道决口,致使江苏、安徽等多省田园庐舍被淹,夏麦、秋禾无收,人畜逝世亡难计。

        淮北盐场、荡地、盐池尽被水淹,灶户停扫。扬州一带中产之家至极贫之户,俱都流离四散惨苦万状。江苏、安徽两省灾民有数百万之多。

        乾隆天子闻报,着急万状,正想尽措施赈灾救民,哪有什么心思作诗取乐。

        如今他又让沈德潜和诗,想必是受灾之地燃眉已解。

        “既然皇上忧心,那便要作一首好诗,好为皇上稍解烦忧。”

        沈德潜如此想着,便看了看“唱”诗——《问柳絮》:

        “惯能迷客眼,偏解污花心。借日糊天暗,因风卷屋深。

        镜浑圆水面,雪聚小墙阴。触处成憎厌,何如在故林。”

        “皇上果然是愁绪难消啊!”

        沈德潜微微一笑,提笔写下了“和”诗——《柳絮答》:

        “故枝多眷恋,薄质岂无心。奈可稊全脱,而当春复深。

        沾泥成梦幻,认雪是陶阴。识得原无住,何殊坚固林。”

        沈德潜原认为这首《柳絮答》,应当能让乾隆天子心意稍解,不料第二日一早,乾隆天子又送来了一首“唱”诗!

        “皇上这是要考验我?”

        沈德潜哭笑不得,只能持续写“和”诗。

        殊不知,此刻的乾隆天子早已对沈德潜的和诗能力大为赞美,并认为让沈德潜屈居翰林院,实在是太大材小用了!

        而实际上,乾隆天子心里面已经打定了主意,筹备将沈德潜调到身边,做他写诗的众多“枪手”之一了!

        乾隆八年,沈德潜升为左中允,不久又升任侍读、左庶子,之后又升任从四品的侍讲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

        日讲起居注官是干嘛的?

        跟在天子身边记载天子言行录的呀!

        这下子,给天子做“枪手”就更方便了。

        短短不到一年工夫,沈德潜就从一个“副处级”干部变成一个“副市级”干部!

        其升迁速度之快,简直就像吃了炫迈一样,根本就停不下来!lm.shenPINwu.COM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