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甘草泻心汤

第(1/2)页

李介宾微微颔首,表示同意:“刘教授真是目光如炬啊!没错,正是甘草泻心汤。”
  然而,老刘却心生疑惑地问道:“甘草泻心汤并不稀奇,但这里面添加肉桂和附子又有何深意呢?”
  此时,一旁的老唐由于对经方并无深入研究,思维明显比其他人滞后了一些。
  甘草泻心汤,  是仲景五泻心汤之一。
  张仲景的泻心汤之所以被命名为“泻心”,是因为古代人心下所指代的往往并非真正的心脏,而是心下的那个部位,大约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胃部。
  这种观念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并且在经方派和古方派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所谓泻心,其主要治疗对象是胃痞症状。
  若是按照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或许更应该将其称为“泻胃汤”,这样会更易于让人明白。然而,如果真的采用了这个名称,岂不是瞬间降低了它的格调?
  毕竟,一个富有深意且雅致的药名总会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所以,“泻心汤”这个名字不仅准确地描述了药物的功效,还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
  在众多的泻心汤方剂之中,要数半夏泻心汤最为出名和经典,甚至可以将其称作治疗肠胃疾病的首选良方。
  与之相比,其他种类的泻心汤则显得声名不够显赫。就拿甘草泻心汤来说吧,它同样能够用于医治胃肠炎等病症,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者们经过实践探索后意外地发现,对于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这一顽疾,该药方竟然具有更为显着的疗效!
  神奇不神奇?别说是那些对中医学一知半解的人了,即便是许多中医师本身,对此也深感诧异和神奇啊!
  然而说到底,这一切不过是因为现代人的固有思维在作怪罢了。
  他们将“烂嘴”与“上火”紧密地绑定在一起,并将其视为一种常识。却未曾想过,也许有一种“烂嘴”的原因并非仅仅是“上火”这么简单,而是阳虚所导致的呢?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直觉来判断事物,并且认为这就是背后的真相。就像这个关于“烂嘴”的例子一样,人们习惯性地认为只要出现“烂嘴”症状就是上火引起的,从而忽视了其他可能存在的因素。
  这就是火神派生存的土壤,当大部分中医师被“清热”这个固定思维所影响的时候,火神派的医家则是敏锐的发现,有很多被忽略的疾病是治疗后疗效不好的。如果只是一味地按照传统观念来处理这些症状,很可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还会延误病情。
  因此,提醒大家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轻易被表象所迷惑,多角度分析问题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这样不仅能够增加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也能让读者从中获得更多有益的启示。
  说起来简单,但是老唐脑袋转不过这个弯儿。
  而老刘虽然知道,却没有参透这里面的精髓。
  反复性口腔溃疡,病情持续了那么久,就算一开始是实热,拖了那么久还没好,难道就还是实热吗?
  所以甘草泻心汤本来是治疗胃肠炎的,但是因为重用了甘草补虚,加上半夏、生姜、黄芩、黄连平调寒热,所以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有奇效。(关于泻心汤的详细方解,打算在后续剧情中详讲。)
  但是往往像这种情况,三剂是不可能有那么好的效果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