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冲突

第(1/2)页

王映骄翻开这本书,里面第一卷就是关于脉法的,上面画着手形,还有对于脉象病症的描述,不过跟教科书上的内容似是而非。
  “这是我们王家的脉诊手法,其实我学了这么多年,也只是参透点皮毛。”老王感慨说道:“我一直觉得这东西再没人懂,估计就该垫桌脚了,后来遇到了李介宾......可能也只有他能取其精华。”
  祖传中医就是如此,他们传下的知识是宝贵的经验没错,但是因为一直私下传播,往往会变得越来越枯涩难懂。
  这不是夸奖,难懂不代表就是好知识,也有可能是被时代所抛弃的东西。
  有用的知识才能长久不衰,如同张仲景的经方,千锤百炼,经得起岁月的打磨,日久弥新。
  ......
  “这里面的脉法其实跟我家里面的很像......”李介宾看着王映骄给他的“古书”,然后一点点看着,感觉有点眼熟。
  王映骄则是在一旁好奇的听着,她耍了个小聪明,把封皮撕了,就给李介宾说家里的古书,想请李介宾看看。
  跟李介宾接触那么久了,她也多多少少摸到了他的脾气,这人,吃软不吃硬,要顺毛捋。
  两个人在图书馆,时间就这么快速流逝,李介宾已经把书翻了遍,看到了后面的落款,突然睁大了眼睛。
  “......道光十五年乙未桂月古慈邱王育仁涵万氏辑着”
  “......光绪二十六年桂月中秋姻家后学李瑞卿”
  ......李瑞卿......好像有点熟悉......
  而王映骄在一旁,心里叫了声糟糕!
  只记得撕封皮,忘了后面的落款了,该不会露馅了吧。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李介宾在深思熟虑之后竟然开口说道:“这本书我得带回去好好钻研一番。”
  听到这话,王映骄如释重负地松了一口气,但同时也不禁心生好奇,追问道:“怎么回事?难道里面的内容能给你提供什么帮助吗?”
  李介宾皱起眉头,若有所思地回答道:“这里面的好些东西,与我家祖传的医理有几分相似之处……”
  “哦?是这样啊,可我怎么一点儿都没瞧出来呢?不都是中医嘛,会有什么不同吗?”王映骄一脸疑惑地反问道。
  李介宾想了想,然后耐心地向她解释道:“在外国人的眼中,咱们中国人的长相似乎都差不多,没有太大的区别和辨识度。但其实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每个人都是独特且能够轻易分辨出来的。同样的道理,这些中医医理也是如此。在外行看来或许觉得它们都一样,但在我眼中,却各具特色、自有其貌。”
  王映骄听得有些发愣,疑惑地问道:“可是我怎么从来没听你提起过你家传的医术呢?”
  李介宾想起家中那位固执的爷爷,不禁轻笑一声,回答道:“那是因为我早已超越了先辈们的水平,可以说是诸法无碍了。”
  他甚至已经记不清具体是何时突破了祖辈们的那层限制与束缚,自此眼界开阔,见识到更为广阔的天地。
  正所谓青出于蓝胜于蓝,他李介宾真正意义上做到了胜爷强祖。
  而自从进入大学以后,他更是如鱼得水般不断成长和进步着,可谓一日千里、日新月异。如今的他真的非常感激自己的父母有远见卓识,送他来读大学。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