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五章 庙堂江湖 看谁挥斥方遒

第(2/2)页

给下面的大臣们听听。

        于是,不管是刚才表达赞同还是反对意见的,也不管是提出了什么样疑问和顾虑的人们,便都听到了长乐侯元召在他附加的这份奏章中,对于这一切的完美解答。

        “……此三城的重大作用以上皆是,就不必再细说了。至于说种种不便之处,臣已经为陛下列好了详细的解决之道……筑城所需者,不过是人力、物力、财力和运输罢了……人力方面,十几万劳役足矣,想来陛下自有办法。财力方面,朝廷库府只需出一半即可,另一半由臣自行筹措解决。北地有的是商贾豪门,参与这件事的热情都很高,朝廷无需多管,以后分与其部分利益就好……。”

        听着大殿之中侍从官在抑扬顿挫念着元召的原话,所有人都挺直了身子,竖起耳朵在认真听着。一条一条的详细记述中,自己曾经担心的问题,都有着圆满的解决办法。许多人都有一种奇怪的感觉,那个小侯爷虽然身在千里之外,但此刻好像他就站在面前,在回答着每一个人的问题。

        “……这三座城,臣打算尝试一种新的建筑方式。当年臣无偿献给朝廷的那种水泥,正好可以利用起来。另外还有一种烧制窑砖的新技术,臣也会把它们传授给朝廷派来监督筑城的相关人员,用此等主要材料筑城,可固若金汤。而且可以就地取材,减少运输的繁琐……至于另外一些需要从中原运来的建筑材料和各种所需物资,也无需担心千里转运的艰难。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沟通各大水系的漕运早已四通八达,运输船队从关汉之地溯江而上,至高原诸河流发源地,然后转入黄河直下千里到达河套草原,这就是最简捷的一条运输线路了……。”

        计划都做得这么详细了,方方面面都考虑的准确周全,听到这里,无论是对元召怀有怎样态度的人,都不得不深深的叹服了!在他们眼中,困难重重而且弄不好就有可能会重蹈秦朝修筑长城覆辙的一件事,在元召轻描淡写的分析中,竟然是如此的易如反掌。

        世界上的人在做事之前,有些人会说的天花乱坠夸大其词,实际操作起来根本就是空中楼阁,不可行。而有的人则说得细致入微条理清楚,一听就知道是最可行的办法。在座的人当然都有自己的分析能力,也有着清醒的判断力。他们只要略一思索,就已经明白,元召所说的一字一句绝对不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而是马上就可以着手去做的现实。

        所以,当殿前侍从官念完这份从千里之外传来的奏章后,这件事已经有了定论。没有用皇帝多费一点儿口舌,也不需要再进行激烈的辩论,不到千字的一份奏章,就统一了所有大臣的思想。

        没有一次的朝廷决议如同这次一样达到空前的一致。即便是心有不甘的某些人,反对的意见也绝对再说不出口。于是,大朝会散去之后,很多与江湖上有着密切联系的侯门高官门第都密令手下,迅速去斩断与他们的一切联系通道,要做的干脆利落。顺便不防把一些情况和信息暗中提供给已经开始行动的朝廷人马。古往今来都一样,已经没有用了的这些江湖客、杀人刀,还是送他们去应该去的地方吧!

        无数的丢车保帅、卸磨杀驴、出卖与背叛、冷血与无情……从长安到天下郡县,陆续的上演着。在这样的大势面前,个人的武勇什么都做不了,就算是再厉害的江湖豪客帮门势力,也没有办法与朝廷的意志对抗。似乎唯一的反抗手段,就只有逃亡了。

        可是逃得了吗?皇帝陛下的严厉命令下,朝廷有的是对付他们的手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凤卫、廷谓府、郡县府衙、地方驻军联合行动下,出塞去修筑三城的十五万“劳改犯”很快就凑齐了。

        长安城外,浑身是血趁着夜色终于拼杀逃亡出来的朱安世,圆睁着愤怒的双眼  ,最后看了一眼那座巍峨的城墙,心中怀着无尽的仇恨,单身踏上逃亡天涯的道路。

        由于受到庇护他们的背后力量的出卖,九州隐门在长安城内的所有人在这次行动中差不多都被一网打尽。父亲朱雄死去后留下来的那些兄弟们,死的死,被抓走的抓走,只有他一个人逃了出来。怀有深仇大恨的这个人立下泣血的誓言,再次归来时,长安城,必将血流成河!

        推荐阅读:天蚕土豆大神新书《》、猫腻大神新作《》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