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丹心只在人之初

第(2/2)页

从保守和抵御,开始转变为开拓和进攻,每一个人心中想到自己即将要看到或者亲身参与的这种局面时,情绪的激动可想而知。



        皇帝刘彻满脸放光的坐在上面龙案后,看到下面的情形,他心中很宽慰。吾土吾民,果然都是心向大汉的!几位先帝励精图治修养民生,潜移默化之中,才换得今天的团结对外局面,这让他暗暗感激,也更加坚定了信心。



        匈奴这个宿敌,就算是再强大又怎么样?就算是马再快,弓刀再利,也是蛮夷而已!看到没有?朕已经准备好了,就要开始和你们算总账了!



        张骞奏事完毕,此行有功人员自然得到一一封赏。能够自动请缨出使万里之外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勇士,即便是封赏的再厚,也没有人会提出不同意见。



        虽然在这次朝会上,皇帝还并没有明确说明,什么时候正式开始启动西域计划,但所有人都知道,已经不会太远了。大汉的兵锋即将西行,到那个时候,一场国战将会正式爆发。



        没有人会喜欢打仗,但这一场仗是必须要打的。汉、匈不两立,这是天然的宿敌。野蛮落后不事生产的马上民族,想要更好的生存,就只有侵略和掠夺。富庶肥沃的南朝土地,就成了他们纵马劫掠的后花园。双方有着不可化解的矛盾,除了用刀和血,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解决。



        这不仅是大家的共识,长乐侯元召也是这样认为的。在世人还不知道的情况下,一项秘密的西征计划,其实早已经在皇帝的要求下,经过元召和几位尚书常侍的几次策划修改后,放在了宣室阁的案头。



        虽然现在还没有公开,但一些准备工作,已经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兵家之决胜,不在战场,而在先期的帷幄之中!”元召说过的这句话,皇帝深深的赞同。



        这样百官齐聚的大朝会,并不会经常举行,因此,一次性解决的事情也会有很多。各主管大臣们的奏事,占用了很多时间。皇帝今天心情大好,大部分都进行了现场的批复,气氛是难得的融洽。



        当丞相平津侯公孙弘出来奏事的时候,他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附带的提出了一个建议。许多多少知道点内情的人,吃惊地抬起头望过来时,却见这位丞相大rén  miàn色平静,好像说的这是一件分内之事。



        公孙弘进言的是,请皇帝下诏,除却军伍府衙之外,严禁天下郡县的百姓再携带持有gōng  nǔ,把这种wǔ  qì列为违禁品,一旦有人违反,可定罪论处。



        他的理由列举的十分充分,称弩箭之犀利,常人难以躲避,一旦被贼人所得,用以作恶,实在是为害严重。如果有十个贼人张开gōng  nǔ,那么这种威胁,就算有一百个官吏都不敢上前捉拿,这就给了他们很多逃脱的机会,以后贼人作恶将更加猖獗。如果把gōng  nǔ列为禁品,严禁普通人持有,那么抓普盗贼时就会顺利很多,盗贼没有这种利器,便只能与官吏短兵相接,短兵相接则人多者胜,以众多的官吏抓捕少数的盗贼,得手到擒来。



        皇帝微微愣了愣,公孙弘的这番话,其实说的非常有道理。刘彻想起元召在朱雀门外被弩箭所伤之事,即便以他那么大的本事,都难以幸免,其他的人,当然对这种大杀器更没有抵御之力。看来,丞相应该是也听说了这件事的细节,这才有感而发的。



        大汉朝的建立,历经了秦末兵火战乱的洗礼,是以武力夺得天下的。再加上自春秋战国以来的尚武之风影响,因此对普通民众持有wǔ  qì,并没有什么限制。不像别的一些朝代,禁这禁那的,恨不得搞得普通老百姓手无寸铁才好。



        皇帝略一沉吟,要是这样说起来,发出诏令严禁gōng  nǔ,倒也是一件可行之事,不失为一种减少犯罪的好办法。他的心中已经有些同意,却先没有表态,而是把这个建议交给殿中的群臣,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意见。



        御史大夫张汤首先表示赞同,然后是廷尉杜周,随后九卿重臣以及殿中的大多数臣子们都附和了此议。这是一件对当政者有利的事,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当然是赞同的居多。



        皇帝微微点头,他正要出口下旨定下此事,忽然心有所感,撇了一眼一直未发一言的尚书令元召。



        “元卿,为何一语不发对禁弩一事,可有说乎?”



        “陛下,既然问到微臣,那我倒有些不同的看法。不过在此之前,我想问问陛下和列位同僚。人类之初,发明wǔ  qì的本意是什么?”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