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寿宴

第(2/2)页

浩心中了然,暗道一声果然如此。

        其实面前的这人,苏元浩,也已经是在观察了很久了,对方,在人群之中游走穿梭,而且讲别人的都是听在了耳中,会拿出纸张来进行书写。

        像是这样的人,可以说,也是专门在江湖上面打听消息的,情报来源都是非常的多,渠道众多,所以,可以买卖情报消息。

        所以,苏元浩既然是打听消息,那么自然是少不了,要来这里打听了,接着,苏元浩也是心神一沉,手放在对方的肩膀上,然后便是,将自己所感兴趣的话语,都是给对方述说了。

        在听了之后,对方也是点了点头,语气之间,不可置否地说道:“没错,正如你所说,在三天之后,就是庞太师的寿宴之日了,现在那些庞太师已经是在隆重的庆祝了么,你没看到,这街道的尽头之上,有许多人,在分发包子么??”

        苏元浩眉头不由得是微微一簇,接着,他也是循着对方所指着的一个方向,看了过去,目光所及之处,他果然是看到了,一些看起来像是庞太师府中的仆人,他们在给街边的乞丐和路人,分发寿桃呢,而周围则是有很多的人上前去争抢,但是也有一些避而不见的,看起来,甚至是对那包子,有着一种厌恶的情绪呢。

        这样的一幕,让苏元浩卡看的,心里顿时有一些费解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苏元浩回过了神来,看向那个尖嘴猴腮的男子,好奇地问道,毕竟,这庞太师应该,不是什么好人吧,他会这么好心肠,救济别人,这怎么都有些不可思议吧。

        要知道,庞吉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中文学的人物,著名反派代表人物,当朝国丈,加封太师。位高权重,结党专权,控制科考。曾多次陷害包公,被三侠五义众人修理。

        当然了,其实,历史和文学作品,还是有着很大出入的,其实,庞太师,在历史当中并非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奸臣。

        文学人物庞太师的原型不是“庞籍”而是“张尧佐”

        北宋仁宗年间外戚张尧佐,小心谨慎,十分通晓吏治,熟悉法律,因是外戚而被任用(其侄女为温成皇后,为仁宗所最爱),很快就地位显赫,位极人臣。他才是诸多小说中“庞太师”的原型。而“庞太师”三个字只是个作家编出来的名称代号。

        庞籍只是被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对号入座”而已,错只错在小说家们不该让那太师姓个“庞”。

        历史上曾经有包拯多次弹劾外戚张尧佐,口水溅了仁宗皇帝一脸,最终使皇帝罢了张尧佐的官。

        《三侠五义》中以这段历史为原型,改编出了包公与庞太师的故事。可以说构思也是无比的巧妙了。

        只是,在这影视之中,这庞太师却是一个结dg营私,十恶不赦的所在,而且,在杨家将的军xig一事上从中作梗,为人所不齿,这也是,苏元浩会憎恨他的原因了。要不是,苏元浩机智聪明,而且武功高强的话,或许,也就会中了这家伙的招了,所以,对于这家伙,苏元浩自然是没有什么好感的了。

        迎着苏元浩询问的目光,那消瘦男子,却是嘿嘿一笑道:“先生肯定不知道,其中的缘由了,其实,庞太师是非常喜欢吃包子的,即便是在寿宴之上,在款待别的朝中大臣的时候,所吃的也是包子。”

        “哦,还有这样的事情?那庞太师,为何是如此的钟情于这个包子呢,这还真的是有些出乎意料的呢。”

        苏元浩微微诧异,要知道,在一般的影视作品之中,那些反派之类的,不是都喜欢,吃一些大鱼大肉之类的,非常的奢侈呢,但是,为何这庞太师,却是对包子青睐有加呢,还真是有些诡异呢。

        却是听对方继续解释道:“其实,这件事情,倒也是不难理解的呢,你知道,包龙图,包大人吧??”

        苏元浩耸了耸肩膀,摊手道:“我想说,你这便是废话么,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包大人的,你莫不是一个智障吧。”

        包青天的美名,可谓是人尽皆知的,莫说是历史上的记载,就说苏元浩看过的,关于包拯的影视作品,恐怕一只手都是要数不过来了,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太多了,达到了汗牛充栋的级别,也是丝毫不夸张的。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包拯以廉洁著称,他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任监察御史及知谏院时,为肃正纲纪,惩处贪官赃吏,他弹劾贩卖私盐以牟取暴利的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役使兵士为自己织造一千六百余匹驼毛缎子的汾州知州任弁及监守自盗的仁宗亲信太监阎士良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弹劾王逵。王逵曾数任转运使,巧立名目盘剥百姓钱物。激起民变后,又派兵捕捉,滥用酷刑,惨遭其杀害者不计其数,因而民愤极大。但王逵与宰相陈执中、贾昌朝关系密切,又得宋仁宗青睐,故有恃无恐。为此,包拯连续七次上章弹劾,最后一次更直接指责仁宗说:“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其言激切刚直,朝野震动,舆论汹汹,朝廷终于罢免了王逵。

        此外,包拯还弹劾过宰相宋庠、舒王赵元祐的女婿郭承祐和仁宗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等人。任御史中丞时,包拯又先后弹劾利用职权贱买富民邸舍的张方平及“在蜀燕饮过度”的宋祁,使朝廷罢免二人的三司使之职。由于包拯敢于弹劾权幸,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包弹”的谚语,世人凡见官吏“有玷缺者,必曰:‘有包弹矣。’‘包弹’之语遂布天下”。[6]

        对于有才干有政绩者,包拯则能秉公力荐,如杨邠、王鼎、王绰三人皆为范仲淹提拔的人才,曾分别担任江南东路转运使、提点刑狱和转运判官,因任内严惩贪赃枉法的官吏而有“江东三虎”之称。后受守旧权臣的忌恶,被降任知州,不得再任转运使等“监司”官。包拯虽由守旧派人物王拱辰荐为御史,却不为政派所囿,极力主张复用三人,终于使杨邠、王鼎、王绰先后又被起用为荆湖南路转运使、河北路提点刑狱、江西路提点刑狱。

        包拯尤为人称道的是其断讼执法的明敏正直。出知天长县时,包拯遇到一件棘手的案子。某日有一农人至县衙,状告歹徒割去其家耕牛的舌头,请求捉拿罪犯。割去牛舌并无财利可图,故包拯推断此事必属怨家的报复行为,于是命农人宰牛卖肉以引罪犯上钩。宋代宰杀耕牛是犯法的,不出包拯所料,割牛舌者见牛主杀牛,欲加其罪,果然前往县衙首告,遂自投罗网,疑案立破。

        包拯执法之刚正不阿在其出知庐州时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庐州是包拯的家乡,任知州时,他的亲朋故旧多以为可得其庇护,干了不少仗势欺人,甚至扰乱官府的不法之事。包拯决心大义灭亲,以示警戒。时恰有一从舅犯法,包拯不以近亲为忌,在公堂上将其依法责挞一顿,自此以后,亲旧皆屏息收敛,再不敢胡作非为。

        包拯曾力申“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他不仅如此说,而且还躬身力行并教之于后代。订立了《家训》。将《家训》镌刻于石碑,竖立于堂屋东壁,以昭示后人。

        智障的意思,消瘦男子并不懂,  www.uashu.com还以为是一个口头禅呢,而且,他是做生意的,所以也并没有在意,而是饶有兴致地跟苏元浩解释说道:“先生,你先别急啊,我还没有说完呢,这包拯是姓包吧,然后,你再联想一下呢?”

        对方笑着说道。

        “包拯,包龙图,包子?莫非是因为这个原因?”

        “没错,先生还真的是非常的聪慧,一说就能够明白了。”

        对方练练地点头,印证了苏元浩心中的猜想、

        “这庞太师还真的是有些意思呢,居然用这样自我催眠的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简直太搞笑了。”

        苏元浩就忍不住笑了,他现在终于是知道了来龙去脉,也知晓了,为何这庞太师为何这么喜欢吃包子的原因,令人瞠目结舌。

        在茶肆里面谈论了好半晌之后,苏元浩和这个探子告辞离去了,因为他所想要知道的事情,已经是都知晓了,所以,自然是没有其他再留在这里的必要了,在寒暄了几句之后,苏元浩就离开了,为了三天之后的行动,做准备的工作。

        既然是庞太师的寿宴,那么这一天,必然是有着很多的大臣到访,届时的话,自己只需要躲在暗中,然后伺机潜入进去的话,别人应该就不会发现了,毕竟他们,肯定都是在忙着庆祝呢,如此一来,便是可以达到神不知鬼不觉的目的了,对于这一点,苏元浩可是非常乐见其成的呢!

        在打定了这样的注意之后,苏元浩的嘴角掀起了一丝淡淡的弧度,然后,去街铺之上又挑选了几件必要的物品之后,便打道回府了。

        ……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