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发愿三境

第(1/2)页

看着手上薄薄的油纸,慧觉却是忽然笑了起来。

        他仰天大笑,笑得开心。

        他的笑声,甚至将周围的路人都吓了一跳。

        他们一个个都是用有些惊慌和不知所措的眼神看向慧觉。

        但慧觉并不在意。

        他只是将油纸小心翼翼的折好,然后收进了自己的衣袖里面。

        慧觉曾经很多次想过。

        自己的母亲到底在做什么。

        她是不是健在。

        她是不是过着幸福的生活。

        那个辜负她的男人到底有没有回来找她。

        亦或者,她现在已经像白居易的琵琶行里面所叙说的乐师一样,已经被某个官宦富商买下,成为了别人的妾室。

        或许,还有着什么更加悲惨的遭遇。

        现在,这个答案他得到了。

        这样,就足够了。

        斩断了六根,明见了本性。

        如果说,离开邙山的慧觉是走上了一个起点的话。

        那么现在的慧觉,就是从那个起点,走到了终点,同时又回到了起点。

        求佛,求佛,佛在何处。

        灵山又在何处。

        明我见性之时,佛又何须再求。

        因为,我便是佛,佛便是我。

        灵山,只在我心中。

        立志三境界,求、修、给。

        发愿三境界,发愿、行愿、无愿。

        如果说,立志,便是走入心宗的佛门,心中有了渴望普渡众生的心愿。

        那么发愿,便是在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的时候,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

        然后让自己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

        而行愿,便是这个努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之中,不知不觉的,其实便等于在渡救众生,同时也是在历练自己。

        无愿,并不是说没有了大愿。

        而是说,在行愿的过程之中,已经没有了迷惑,明悟了自己的本心。

        达到了明了的境界。

        所谓明我见性。

        此时此刻,慧觉便就是已经走到了无愿的境界。

        用简单的话来说,他终于,开窍了。

        这是一个终点。

        而这同时,又是一个起点。

        他在明悟无愿境界的同时,也站在了精进的境界上。

        而且,这一刻,慧觉忽然也明白了。

        自己以前,将心宗四大行,对等于四果境界,是错误的。

        四果的境界,只是用来衡量佛法和神通的境界。

        却并不适用于心灵的修为。

        四大行,就是四大行。

        神通是神通,不可并列而论。

        大笑之后,慧觉重新回复平和的目光朝着周围看了看,然后双掌合十,念了一声佛号,

        “阿弥陀佛。”

        “小僧失礼了。”

        话语落下,他的身影便从原地凭空消失了。

        “没了?!”

        “真的没了?!”

        “和尚不见了!”

        街上的行人和路边的商户看着消失的慧觉,一个个顿时全部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

        他们的目光忍不住的四处寻觅,却哪里能够找到慧觉的身影。

        慧觉的身影凭空消失,再出现的时候,他已经来到了原县县衙的大门口。

        原县县衙大门敞开。

        两个差役守着大门,大门的右边,放着一口登闻鼓。

        这一面登闻鼓,就是用来给百姓击鼓鸣冤。

        只不过登闻鼓,不是随便可以敲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