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 开皇元年

第(1/2)页

哗哗哗~

        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

        开皇元年,对于华国而言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对于司马宇却是来到这个世界后渡过的最为平稳的一年。

        这一年里,整个华国境内几无战事,华国的统治在这平稳的一年里得到了巩固。

        整个华国据有四州数百万平方公里之地,地域广博,治下百姓一千多万,他们来自不同的时代,由汉族、南夷、鲜卑、倭人、南蛮等诸多民族组成,语言、民俗文化,以及所使用的度量衡都有所不同,这不便于华国百姓的融合和管理。

        为了打破这种壁障,加各族百姓之间的融合,在这一年里几大国政方针的实施,使得华国的统治之基得到了快巩固。

        第一,统一语言和文字,统一度量衡。

        司马宇广招民间的儒生百姓开言献策,经三省六部审议后,最终决定采纳北宋大儒周敦颐的建议,立北宋时期的汉语为官方语言,采用北宋时期的度量衡制度。

        先后经过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两大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之后,两宋时期的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鼎盛时期。

        北宋的语言文字和文化即保留了汉族文明的精华,又融合了各民族的不少风俗特色,更便于在华国推广。

        北宋时期的度制以丈、尺、寸、分为单位,1寸为1o分,1尺为1o寸,1丈为1o尺,一丈的长度以今天的单位米来计算约3.12米。

        量制以石、斛、斗、升、合为单位,1升为1o合,1斗为1o升,1斛为5斗,1石为2斛,1石相当于今天的67升。

        衡制以石、斤、两、钱、分为单位,1石12o斤,1斤16两,1两1o钱,1钱1o分,1石相当于今天的15o斤。

        为了便于前期语言文字和度量衡制度的推行,司马宇更是利用国库系统中的民生之鼎开出了大量的钱粮物资,以奖励的形式下给普通百姓,用以鼓励百姓学习新的语言和度量衡制度。

        第二,立太学,兴教育。

        不管是哪朝哪代,教育永远都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对于由不同时代的多民族组成的华国而言,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司马宇特旨在京都北郊划分出一片占地数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兴建太学,为华国最高学府。第一任的太学祭酒正是大儒周敦颐。太学内将开设经学、术数、墨学、法学、兵学、杂学几大类,其中杂学下辖分类科目最为庞杂。

        太学招生不分年龄,不定学习期限,学识能力达到考核水准即可出师。每年招生3ooo人,不论寒门还是世族,统一采用试卷和面试两轮考核招生。

        除太学外,在各郡县由官府出资行办官学,官学所设置的教育与太学相仿,只是限于规模一些科目有所删减。

        不论太学还是官学,所有教习人员的薪酬由国家财政统一支付,学员只需支付少量的钱财即可入学。

        当然,由于初创,太学所设计的不少科目还因未找到合适的老师或是无学员报考而空置。

        不过,相信随着政府的宣传和社会展的需求提高,一应科目都将得到完善。

        为此司马宇还特意下旨在全国范围内广招具备相关能力的人,特别是来自民国自近现代时期的人更是重点关照的对象,凡有能力者皆征召为老师。

        第三,重农业,促工商。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