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年终奖制

第(1/2)页

明代官员俸禄低微已是不争的事实,杨涟在朝廷上怼人怼的再欢,一个月的工资也不到两千五。

        涨工资这种好事,没人不乐意。

        朱由检已经跟户部商量过了,眼下朝廷财政还负担的起。

        看似增加了朝廷开支,朱由检则相信这种做法能让更多官员保持清廉,反倒可能增加国家收入。

        按照朱由检制定后的收入表,与地方知县品秩相同的杨涟每月可以拿到7000元,六部尚书月薪提高到两万五,方从哲提高到三万。

        品秩越低,加的越多,并且每年年底,由吏部在全国范围内选出的五十名廉吏,可以额外得到该人三个月俸禄的年终奖。

        除此之外,还提出了推行‘耗羡归公’制。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增强了国家实力,但也留下诸如南橘北枳、额外增派、银贵谷贱等问题。

        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火耗,因税法规定纳银,而银两熔铸过程就产生了所谓“火耗”,熔铸碎银的实际火耗为平均每两一至二分,即百分之一二。

        但实际征收的火耗往往高得多,每两达二至三钱,有时甚至更多,地方官跟百姓要钱,老百姓骂狗官的时候就把朝廷也顺带骂了。

        一道政策要在全国推行得先有个试点,这个试点朱由检定在山西,由山西巡抚徐绍吉署理此事。

        在顺天府施行一年多的小学教育也可以推广到整个河北,朝廷下旨强制要求河北各省,所有年满八岁的孩子必须进入学堂。

        不管是学习四书五经的私塾,还是请教书先生到家里来教,总之必须进行为期四年的学习。

        大部分百姓家拿不出那个钱,就得加入由庄际昌负责创建小学堂。

        小学堂不学四书五经,教他们认字与孰可为孰不可为的基本道理后,主修历史、地理、少年军事训练,次修数学、物理二科,让他们知道自己祖先的辉煌与落寞。

        小学堂每日管一顿午饭,朝廷发给相同校服,书本、场地的钱也都由朝廷支出。

        按照科举制度,小学堂的学生出来后是没有前途的,更不可能与那些学习四书五经的学生一起在科举考试上较量。

        看上去完全是种无用的支出,朱由检却力排众议,一定要这么做。

        教育强国,一万年不变的道理。

        ……

        辽东安定后,朱由检继续加强皇权,除了公事,家事上的他也没落下。

        暖阁里,朱由检与郑幼薇一同用餐,八钱银子一顿的饭他也可以吃的很好,一边吃,一边看着手边魏忠贤搜罗来的各座王府备名单。

        朱由校要到宫外去住,宅邸就是个问题了。

        怀着抢了他皇位的一点愧疚之情,朱由检想给朱由校的王府弄得又大又好,几十套备选宅子的信息看完一遍。

        朱由检怅然深吸一口气:“这都不行啊,不是太偏就是太小,哪像个王爷住的地方。”

        “皇上~京中寸土寸金,哪有能称您心意的大宅啊。”

        “那也不能太小啊,京中就没有又好又大的宅子么?”

        “有啊。”

        郑幼薇笑了笑,“天下百姓谁不知道,天底下皇上的宅子最大,第二大就是衍圣公家的宅子了。”

        提到衍圣公,朱由检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投敌叛国四字,然后才想起自己之前上街路过衍圣公宅,当时只觉得稀奇。

        衍圣公家占地极广,府门前还有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