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四月八(二)

第(1/2)页

到了江南,四月八又是汉族的节日!江南一带汉族民间风俗,江南一带人们用山上的乌饭草(乌饭叶)将糯米浸成乌色(不同于黑色),将染过色的米煮成的饭叫乌饭,这一天要吃乌米饭。

另外还有布依族、侗族等民族都在四月八这天过节。

汉族客家节日

“四月八”是为纪念东晋名臣谢安而设,现在已成为陈东各姓团结共处的象征,并定于每年农历四月初七、初八、初九3天举行盛大的庙会。世事推移,“四月八”现在便成了陈东传统的客家文化节日,祈盼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广东惠州流传着的客家童谣“节朔歌”,其中一句便是“三月清明四月八”。

在台湾客家地区,四月八有斗灯,又称七星灯,具体是由“米斗盛米点烛,斗内由两方斜插两支木剑,中央置一面圆镜及剪刀、尺、秤、算盘、钱、土等”完成。灯火代表北斗星火;米代表五谷丰收;凉伞代表君临天下,神明下降保佑众信;斗忏表示祈求各人元辰光彩;算盘代表公平、公正、公道;剑代表示除妖除魔,驱凶避邪;尺状青龙属木,意渡人;秤状白虎属金,意公平、公正;剪刀状朱雀属火,意剪邪立正;镜子状玄武属水,意照出邪魔,并意团圆。简单的说就是用斗灯驱邪消灾的意思。

据说这项活动的起源在于民国初年,当时市区上、下街区有两家士绅于元宵节赛花灯,因难分轩轾,相约妈祖生再赛,又打成平手,于是约在“四月八”浴佛节决胜负,而地方信仰中心永贞宫和义民庙也共襄盛会,因而蔚成迎神赛事,历久不衰。

壮族节日

农历四月初八,是壮族的牛魂节,又称脱轭节,流行在桂北龙胜一带壮族山村。壮族人爱牛,敬牛,他们认为四月初八是牛王的生日,所以将这一天定位牛魂节。这一天,人放犁,牛脱轭,主人家要用新自酿制的甜酒和用植物汁液染成的五色糯米饭来喂牛;这一天,要清扫牛栏,给牛洗刷身体,牛沐浴时,还要敲鼓助兴;这一天,更不能打牛,如果打了牛,他们认为,会把牛魂惊跑,对农事大为不利;这一天,午间家家都要举行敬牛仪式,这时,全家坐在摆满酒席的桌边,由家长牵牛绕桌一周,同时唱起敬牛歌,喂牛吃五色饭。最后,全家站起来抚摸牛背,表示对牛的祝福。

畲族节日

又称“牛歇节”

畲族自称“山哈”,“哈”为畲语,意为“客人”,指居住在山里的客人。畲家在古代,原指刀耕火种,以“畲”作为民族的名称,始于南宋末年,迄今已有700多年。

瑞云是硖门畲族乡畲族聚居地之一,畲族同胞在这里拓荒垦土、勇敢拼搏,并以歌代言,以歌传情,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创造灿独特的民族文化,至今保持其特有的民族服饰、婚嫁习俗、山歌盘唱等民俗风情。农历四月初八歌王节,又称“牛歇节”。

据说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两位歌王,一个名叫钟子期,一个名叫钟仪。楚国乐师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