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7章 你这么反骨

第(1/2)页

  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

  就算是皇帝,也不例外。

  毕竟没钱,只能等死,什么都搞不成。

  对于赵策说的衍圣公一脉的话,再联想到上次孔弘绪的态度。

  弘治皇帝其实心中已经对这个消息,信了几成。

  如果清丈土地的事情,真的得到衍圣公为首的文人支持。

  那阻滞自然少了很多。

  剩余的不合作的地方官员,只需要把御史派出去,就能处理。

  清丈土地后,固然能收回不少的农税。

  但赵策刚刚给他分析了粮税与丁赋两样,弘治皇帝相信他绝不会说的只有清丈土地一个措施。

  一想到这,弘治皇帝就迫不及待的问出了那句话。

  再给国库增收一大笔......

  以目前的情况,赵策心中,确实想到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改革之法。

  赵策有些为难道:“陛下,臣确实有个想法。”

  “只是这想法,恐怕说出去,会遭到不少人的忌恨。”

  赵策虽然头铁,但也不可能个人英雄主义发作,去当什么出头鸟。

  毕竟就连皇帝都要犹豫能不能做的事情,他这样大咧咧的说出来,再传出去,不得让京城的人都把他当敌人看么。

  弘治皇帝笑了笑。

  “永西伯尽管说。”

  “今日之事,出你口,入朕耳。”

  “绝不会有任何人泄露出去。”

  说着,便遣散了屋内大部分的人。

  只留下门口两个守卫。

  得到保证,赵策才继续低声说:“其实要解决此间问题,概括起来,也不过十二字。”

  “清丈土地、统一赋役、计亩征银。”

  赵策一口气,把后面张首辅的改革法主要内容,说了出来。

  也就是著名的,帮明朝续命了五十年以上的“一条鞭法”。

  此时的大明,没有张首辅那时候更为恶劣的环境。

  弘治皇帝虽然败家,但做出的政事,也是实打实的。

  一条鞭法改革并不算彻底,但却缓解了由赋役问题所产生的阶级矛盾,也使得农民获得了更多的自由。

  并且在降低了课税成本的情况下,又增加了朝廷的赋税收入。

  如今国门已开,海上贸易正在完善,商税也在慢慢的流进国库。

  这时候,已经具备了改革的初步条件。

  清算土地,统一赋税后,农民收入提高,生活压力下降。

  海上贸易与商业可慢慢给国家积累财富。

  大航海时代,海上贸易的利润,是巨大的。

  不然那些佛郎机人也不会不惜动用武力,也要来分一口这东方的蛋糕。

  随着海上贸易的兴起,商业必将越发成熟。

  所以抬高商税,得紧跟其后。

  国朝累积了资本后,最后便能反哺到农业。

  其实也不能说是反哺。

  只能说是降低农民的负担,减轻他们身上压着的沉重赋税担子。

  将此担子更多的转移到其他税收上。

  百姓作为国家的基石,他们的生活好了,能吃上饱饭,穿上暖衣,社会安定。

  哪里还会有那么多人费那么多的心思,去搞什么起义?

  赵策在一开始建议开海禁之时,经过日日夜夜的思考,其实便想了不少后续的事情。

  弘治皇帝听到赵策这法子后,虽然觉得眼前一亮,但心中还是有不少的疑惑。

  “土地清丈后,后续依然会被隐藏起来。”

  “百姓的赋税即便因此而减轻了,隐蔽的人口,依然会躲避丁赋。”

  “这又如何说得上,能给国库增收一大笔?”

  弘治皇帝在赵策说了这话后,心中也想了很多。

  清丈土地的工程量已经是巨大。

  统一赋税虽然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