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大宋易储

第(1/2)页

  苗人、吐蕃人和高炯等三方的联军,对善阐府的城墙,连续攻击了近两个时辰,最终也无功而返。

  被箭支射死、射伤的人还好说,而那些被“金汁”烫伤的军士,却只能被隔离在远处等死。

  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难闻的气味,却又夹杂着,一声高一声低的嚎叫和呻吟声。

  烫伤不致命,致命的是细菌的感染,可惜这个时候是没有“青霉素”的,别说是这些蛮人,就算是郭默来了也不好使。

  善阐府城头的军士,也完成了替换,且开始进食、休息,准备接下来的战斗,方才的守城之战,只能算是开胃小菜罢了。

  石长老早就命人组织起来城中的青壮,负责在搬运尸体,救治伤员。

  城外的联军却没有这样的待遇,原本想着,一走一过就能拿下善阐府,却没想到这些罗氏鬼国的人马,居然也如此的难缠。

  联军并没有携带大量的帐篷,好在现在天气炎热,尤其还是在大理这样的南方,露宿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只是,总得填饱肚子吧?

  打仗的时候,三方还可以彼此合作一把,这停下了做饭的时候,却是各自的人马聚在一起。

  简单查点一下,发现刚刚那番攻城,损失最重的竟然是苗人,六千苗人折损了将近一半。

  毕竟,他们不像吐蕃人或者高炯的军队,那两方好歹还算是军队,有基本的阵型和护具,而苗人却都是布衣打扮,全凭一腔热血和勇气在冲锋。

  苗人的首领有些后悔,吐蕃人已经拿到了旦当郡,高炯的人更是志在整个大理国,他们苗人呢?

  到手的也只不过是一些财货罢了,却让苗人失去了数千青壮,这样的得失比让带队的苗人首领有些无奈。

  甚至,他都不知道回到寨子里,应该怎样跟长老们交代?

  星星点点的火堆被点了起来,剩下的一万四千多联军,稀稀拉拉地延伸出去好几里地。

  逐渐的,这如同一盘散沙的营地上,也飘起了浓浓的香味,无论是苗人、吐蕃人,还是高炯的人马,终于要开始进食了。

  行军了大半天,又攻了两个时辰的城,一个个又累又渴,有些人甚至已经等不及吃喝,直接睡了过去。

  “首领,这是什么声音?”

  处在营地最边缘,也是距离善阐城最远的,是吐蕃人的营盘。

  倒不是他们有多仗义,想驻扎在外围替联军做防守,而是想着明日继续攻城的时候,还是让别人在前边做炮灰。

  “也谷里,你小子也是在军中待了多年之人,怎么连这都听不出来?这不就是骑兵奔驰的声音嘛,至少应该在万骑之上......啊,敌袭——”

  吐蕃首领急忙扔掉装着青稞酒的袋子,站起身来找自己的战马,一边大声地呼喊着。

  可惜一切已经晚了,一万名全副武装的“忠顺军”,在余玠的亲自率领下,对这数里地的联军营地扫了过来。

  跟在他们后边,尚有三千大理段氏的人马,由大理新皇段祥兴率领,手持着灯球火把、亮子油松,朱子柳也陪在一侧。

  “四师伯,这......这‘忠顺军’也太猛了吧?杀敌就像砍瓜切菜一般,他们的钢刀跟对方砍在一起,直接就砍断了对方的武器。”

  “而他们的盔甲,却又能护住自身关键的部位,这......这还怎么打?跟他们作战,也未免太吃亏了吧?”

  看到大宋的“忠顺军”,一路砍杀过去,无论是吐蕃人、苗人还是高炯的人,丝毫组织不起来抵抗,纷纷向善阐府的方向逃去。

  可是,两条腿的人,又怎么能跑得过四条腿的战马呢?

  “忠顺军”手中的钢刀,就像阎王的索命牌一般,不断地在收割着敌人的性命。

  “陛下,这‘忠顺军’只是燕王殿下麾下四大劲旅之一,也只有五万人的编制,战力却排不到前边。”

  “据我所知,大宋最强的军队是孟珙率领的‘敦武军’,那也是燕王殿下起家的军队,燕王更是第一任‘敦武军’的都统制。”

  “在北方战场上,‘敦武军’面对强大的蒙古铁骑,都是所向披靡。而装备和战力更加强悍的,却是燕王殿下的护卫军。”

  “一万燕王护卫军,现在已经更名为‘虎贲军’,陛下要是能看到他们作战的场面,恐怕就会更加折服了。”

  朱子柳是一个聪明人,他也明白恩师的意思,唯一担心的就是眼前这位年轻气盛的小师侄。

  因此,借着“忠顺军”摧枯拉朽般的战况,恰到好处地向段祥兴传递了大宋强不可敌的概念。

  “四师伯,您的心意我明白,放心吧,小侄不会胡来的。咱们还是按照余都统的军令,负责打扫战场吧,尽量将马匹都收拢起来。”

  面对残酷的现实,任你有天大的志向,也难以实现。

  鉴于大理段氏的军队,多数人也无法正常的进行夜战,对方又不愿意待在会川府里等着。

  余玠只好让段祥兴带着三千人马,高举照明之物,跟在一万“忠顺军”的后边。

  他们的任务就是打扫战场,看到没死透的也可以补上一刀,关键的还是要将战马收集起来,其他的物资余玠还真没看上眼。

  城外的“忠顺军”一发动,善阐府城头上的石长老就看到了,吃饱喝足之后,他们早就等着呢。

  “开城门,本长老亲自率五千弟兄去迎接余都统——”

  石长老手中的,却是一把明晃晃的斩马刀。

  这东西虽然金贵,郭默还是给罗氏鬼国的八千劲旅中,所有含百夫长以上的带兵之人,人手配了一把。

  除去战死和负伤的,石长老选出了五千名悍卒,打开了善阐府的城门,向着不远处的联军就杀了过去。

  身后的善阐府城门继续关闭,谨防有联军的散兵游勇溜进来。

  这下子可要了亲命了,一面是气势如虎的万名“忠顺军”,一面是报仇心切的五千罗氏鬼国劲旅。

  他们的心中,还记恨着对方攻城时,带走了那些同袍的性命。

  前后一万五千名虎狼之师,横扫一万多一盘散沙的联军,那还不简单吗?

  当石长老见到余玠的时候,两支劲旅已经彻底将联军杀透,剩下的就是捞捕漏网之鱼了,这样的事情两人都不屑于亲自去做了。

  “哈哈,余都统,久闻大名啊——”

  石长老先从战马上跳下来,冲着余玠一拱手道。

  虽然,余玠比起“敦武军”的孟珙,比起“靖难军”的郭靖要差了一些,甚至都没有年龄更小的,“岳家军”都统制岳翱出名。

  毕竟,岳翱有着岳鹏举后人的加成,再次组建“岳家军”之后,岳翱的名字也响彻南北。

  但是,石长老敏感地觉察到,恐怕这位余玠都统,今后就常驻南方了,跟自己打交道的机会也会多起来的。

  “应该是石长老当面吧?在下余玠,见过石长老,多谢石长老援手之恩——”

  余玠也从战马上跳了下来,不是敬重石长老本人,也不是在乎他身后的罗氏鬼国。

  但是,对方的小主人,毕竟是自家燕王殿下的亲生儿子,有这层关系在,余玠就必须跟对方搞好关系。

  “哈哈,正是老朽。燕王麾下四大劲旅,余都统的‘忠顺军’却是要第一个拿到‘灭国之功’的了,老朽提前恭祝余都统了——”

  花花轿子众人抬,既然人家把这样的话都说出来了,余玠又岂能拒人于千里之外。

  “石长老过誉了,余某也不过是机缘巧合罢了,要真论起功劳,石长老也功不可没。段氏之主就在后边,这‘灭国’二字,石长老还是勿再出口的好。”

  二人走到近前,余玠稍微压低了声音道。

  毕竟,这灭的国是大理,即便在此之前,大理已经形同灭国了。

  从“忠顺军”发动冲锋,到最终的结束,前后也就半个多时辰,余玠、石长老和段祥兴几人,就已经坐在了善阐府城内。

  “联军那些散兵游勇,明日就烦劳石长老和段皇去抓吧,稍待休息,余某就要率‘忠顺军’离开了。”

  “连夜行军,明日大理城一开城门,余某就会抢夺城门,两百名斥候已经到大理城中准备了。”

  “另外,‘忠顺军’尚有两万人,预计三日之后赶到,他们会直接去袭取吐蕃人占领的旦当郡,和苗人盘踞的乞蓝部。”

  “二位如果有兴趣,就去将南边的秀山郡、威楚府、罗磐部一一收复。还是老规矩,府库里的财物和粮食,都可以作为二位的军费,但是城池和百姓尽量要保护好。”

  余玠喝了一杯酒,冲着石长老和段祥兴一抱拳,出了府门,再次消失在夜色之中。

  “四师伯,还有两万‘忠顺军’要来?”

  在段祥兴看来,有这一万“忠顺军”和八千罗氏鬼国的人马,就足以铲除所有的叛军,余玠却说三日后还要到来两万“忠顺军”。

  “段皇,看来燕王殿下所谋者大啊——”

  石长老端起酒杯喝了一口,没什么滋味,比起桃花岛上的“英雄醉”差远了。

  “哈哈,石长老,以后还是不要叫在下‘段皇’的好,大理国已经被高氏所篡,我祖父才请得燕王的人马,来攻取‘大中’的。”

  此时的段祥兴,再说起此事,已经淡然了很多。

  “哦?——”

  石长老闻言,看了看眼前的段祥兴,又瞅了瞅段祥兴旁边的朱子柳,若有所思。

  ......

  临安城,大庆殿。

  九月已至,天气转凉,临安城居然下了一场淅沥沥的小雨。

  小雨飘晨,却带不去众人心头的烦躁。

  各地秋收的数据统计上来了,虽然还没得出最终的结果,但是从户部尚书岳珂的脸上,就能看出情况极不乐观。

  这是九月第一次大朝会,在临安五品以上的文武百官,都要到大庆殿汇集。

  已经坐在中央龙椅上的官家赵扩,一眼看到了站在文官之首那位,心里就是一动,他怎么来了?

  史弥远,大宋的枢密院使,朝中的百官之首,已经有两个月没上朝了。

  虽然,每日他都会到枢密院去当值,虽然私下里也没少会见各位朝臣,虽然已经先后向洛阳或送或卖了五十万石大米,外带还送去了五十万两银票。

  那是给李莫愁未出世的孩子的,大荒之年,史弥远这个当“外爷”的,不想让自己未出世的外孙或外孙女饿着。

  在下边很是活跃的史弥远,却已经两个多月没有来上朝了,今日怎么会突然来参加大朝会了?

  难道是,因为昨晚刚到的那份军报?

  文东武西两相分立,史弥远和太子赵竑分列在文武的最前端。

  史弥远的出现,也让朝中不少大臣心中一凛。

  有的人兴奋,有的人迷茫,而老薛极的眼中,却露出一丝怜悯。

  “众卿,可有本章要奏?”

  官家赵扩先开口了。

  各部话事人,先后出班,将手头重要的事情,一一当朝细禀。

  其实,这些奏本的内容,大多数已经提前放到了福宁殿的御书案上,大庆殿上也不过是走一个流程罢了。

  这样的大朝会,更像是一个月底月初的总结大会,做一份上个月的总结,和下个月的规划。

  户部尚书岳珂的奏报,还是吸引了大多数人的耳朵。

  虽然临安城不算是缺水之地,但是,西湖的水位还是降到了近二十年的新低。

  灾情最严重的还是河南五州之地,尤其是新纳进来的许州,几乎是赤地数百里,却还要接收数十万的饥民。

  许州,与其说是一个地方州,不如说是一个饥民集中营,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先后从金国涌进来五十多万饥民。

  郭默为了避免发生意外,特意将三万“岳家军”,除了一万常备防守在边境之外,其他两万“岳家军”,以百人为单位分散到各县各镇,维护当地的治安。

  “岳卿,以你的估算,燕王那里还需调派多少粮食过去?”

  自己的儿子自己心疼,老赵扩都没问要不要调派粮食,而是直接问派多少过去。

  “启禀官家,根据河南经略安抚使发来的书文,大批量的饥民涌入已经不再出现,现在最多是小股进入许州。”

  “杜安抚使估算,最终饥民的数量可能会停留在七十万人上下,许州已经容纳不下,其他四州也各自分担了数万人。”

  “以微臣估算,临安最好再准备三十万石粮食,至少能撑到明年的春天。”

  这样的缺口现在看来并不算很大,大宋的南部,很多地方都种的两季稻,少数地方已经出现三季稻,只是运输上麻烦一些。

  “那么,以卿之见,大金国还会有大动作吗?”

  现在的大宋,主要是燕王麾下的兵马,那真是遍布极广,恨不得多线开战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