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为民除害

第(1/2)页

  这样看着也不知道是福是祸。

  皇上老了,对子孙心软了,没有掀起血雨腥风不假,但是这样轻拿轻放,只怕会把那帮皇族的胃口和胆子养得更大。

  顾重阳揉着内眦,只觉得头疼。

  他们这些勋贵,即使如今不再手握重兵的,在军中也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

  皇子们往日忌惮皇上,拉拢朝臣还不敢明目张胆。

  此后就难说了,只怕大家都得被迫站队。

  这时候一时的风平浪静,等在后头的只会是滔天巨浪。

  顾重阳:“皇上……。”

  后面的“确实老了……”没有说出来。

  屋里其他人也知道他要表达的是什么,非议皇上的话可不能乱说。

  让顾重阳和在座的为难的不仅是站队的问题,也不仅是选哪边站的问题,他们最大的问题是想选的跟侯爷想选的大概不能一致。

  曲自鸾:“鲁王府给侯爷送了一匹胡马。”

  送马!可谓是投其所好,顾舟爱好收集宝马,倒不是擅长骑马,就是单纯的喜欢收集。

  顾重阳暗自摇头,无事献殷勤,鲁王不可能是无所求。

  都是皇上的儿子,谁不想做九五之尊?

  鲁王一直表现得贪财好色,性情又暴戾,不得皇上看重。

  在所有皇子中没有什么竞争力。

  所以只有他跟别人索要财物的,别人要得到他的东西不是一般难。

  这样一个人居然大方的给顾舟送了马,听着就不同寻常。

  其中一位门客:“鲁王殿下实在不像是位明君。”

  其他人吩咐附和,表示对鲁王登基不看好。

  都觉得该劝说侯爷不要跟鲁王府走得太近,但是商讨了一回,也未商讨出该如何劝说顾舟。

  顾重阳早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

  顾舟倒不是肆意妄为,他就是执拗,并不是个能听进去逆耳之言的人。

  也亏着他是这样的性子,顾重阳才能短时间内就把安阳侯府掌握在手里。

  顾重阳:“今日先说到这儿吧,这事不急在一时。”

  还得看皇上后续会如何做,会不会召藩王进京,会不会接受朝臣们的建议新立太子。

  皇上的情况并不乐观,就算皇上不想立新太子,大臣们也会苦心孤诣的劝说他改变主意。

  这事估计由不得皇上肆意。

  一旦储君立下了,他们现在担心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长戟送了各位门客出去,回来看到世子正在写信,忙去拎了盛着着信鸽的笼子进来。

  自打从武安府回来,世子一直保持着每日一封信寄给袁二小姐的频率。

  一开始袁二小姐三五日会回一封信。

  后头渐渐回信多了起来,到现在也几乎每一封信都回。

  世子写信就越发积极了。

  顾重阳把写好的信卷好了放置在鸽子的腿部,由长戟拎了去放飞。

  袁明珠和曾祖母参加完了侄女葳姐儿的满月酒,又去粥棚帮了两天忙,之后就坐着马车去了贺家庄。

  收到顾重阳送来的信的时候,她正在粥棚里给百姓义诊。

  他们所在的这处粥棚,设在贺家庄附近的集市旁边。

  旁边就是一口水井,取水方便。

  舍粥和义诊,一般家里稍微过得去的人家都不会来沾这点小便宜。

  因为大家都乡里乡亲的,谁家什么情况大家都知道,若是贪便宜凑上来,大家的唾沫星子都能把人喷死。

  有时候道德比规矩更能起到约束作用。

  她诊治了一个受伤的老汉,拿了之前给顾重阳熬制膏药顺便多做出来的两贴膏药给他。

  嘱咐了医嘱。

  今日的病患就全部诊治完了。

  郑妈妈拎着食盒进来,后头春桐带着夏溪端着盆子拎着水壶。

  “小姐歇歇吧,外头没有病人了,洗洗吃些点心。”

  袁明珠洗了手脸,揭开食盒看了,“这些点心太干了。”

  吩咐春桐:“你去看看粥熬好了没有,熬好了给我盛一碗来。”

  春桐应声去看了。

  郑妈妈说:“粥养胃,比吃点心好。”

  叫夏溪:“去集市上看看有没有佐粥的小菜卖,买些来,今天大家都吃粥。”

  对袁明珠说:“干脆以后从家里过来的时候就准备些小菜带来好了,吃粥也方便。”

  袁明珠:“妈妈看着准备好了。”

  拿出顾重阳寄来的信看了,用之前写药方的笔墨给顾重阳回信。

  待信写好被拿去用信鸽寄,春桐也带着人端了一盆粥回来。

  夏溪没买到佐粥的小菜,买了一罐子咸菜回来。

  粥熬得很厚,熬出了米油,即便是只配着黑黑的咸菜,吃着也很香。

  让郑妈妈拿了银子,“粥熬得很好,都有赏。”

  郑妈妈拿了银子去赏熬粥的短工们,这些人有些是贺家庄过来帮忙的,有些是在灾民里雇来的。

  听说有赏,带头的贺家庄的一个大婶过来谢赏。

  “即是小姐喜欢我们熬的粥,以后就专门给您熬一锅。”

  袁明珠摆摆手:“不用这样麻烦,在大锅里给我们盛些就行,大家都忙,我们就不给大家添麻烦了。”

  就在差不多时间,武安府那边出事了。

  南山姚家的粥棚把人吃坏了,当日中午吃了他们家粥棚所舍的粥的灾民先后出现腹泻呕吐的症状。

  因为粥棚还兼着义诊,灾民们又一窝蜂的涌进粥棚所在地去求医。

  姚家粥棚很快就又被灾民挤满了。

  姚家的粥棚给灾民诊治是诊治了,不过他们家只是跟随着袁家行事,给众人拿了药却不给大家煎好。

  这些灾民大多数都是流离失所的人,平日都是寄居在城门洞和寺庙还有桥涵等处。

  吃饭都是饥一顿饱一顿,哪里有能力熬药?

  所以姚家说是义诊,其实就是做个样子,真正找他们看诊的人并不多。

  姚家的人也乐得轻松,准备得就更稀松了。

  一下子涌进来这么多病人,姚家粥棚手忙脚乱,草药也很快告急。

  “药没有了,没有了,别围着了。”开始驱赶病人。

  没拿到药的人捂着肚子哀求。

  那些拿到药的人也没强上多少,拎着药包愁着该怎么把草药变成汤药吃下去。

  人群中有灾民喊了一声:“大家去袁家的粥棚,姚家的粥棚发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