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4、腾笼换鸟,权宜之计

第(2/2)页

不是背书不背书的事情!”


此人言辞犀利,见事独到,引起了徐阶的注意。

他笑着抚须,问道:“此是何人?”

严讷答道:“李春芳,字子实,南直隶人士,嘉靖七年中举,颇有才名。今年进的书院,后来调到讲武堂,做思政先生。”

徐阶满意的点点头,指着李春芳说道:“不如,你来讲讲,我为何说在扶桑发纸币?”

李春芳的回答只有两个字:“走私。”

徐阶笑了。

道:“见识不错,的确是走私,我们能够为扶桑做的背书,只有走私,通过走私贸易让宝钞与日钞流通,而我们再以日钞进行海外贸易,从而分润贸易当中的货币份额,而其他拿着日钞的商人,则可以通过走私,达到与宝钞一样的购买力。”

“然而,这不过是权益之计。”

“因为,这依旧是日钞对于宝钞的依附效果,倘若走私一旦中断,日钞的信用就会直接崩溃,我们在海权上暂且处于守势,也无法开拓进取,所以货币非常不稳定。”

“可即便如此,也要去做。”

“因为只有金融才能对抗金融,江南的财富,需要一个蓄水池。”

“世界的财富,也不能任由朝廷收割。”

“所以,要在扶桑搞银本位,在走私还能维持的阶段内,完成白银消化,将白银流转为实实在在的货币,不论是日钞也好,还是宝钞也罢。”

通过走私,他们可以不断的用日钞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品,然后兑换为宝钞,亦或者其他。

等以后,就算日钞崩溃。

他们也早已脱身,承担代价的是手中拿着日钞的人,还有……扶桑。

当然,也可以尽力维持日钞,但那个池子太小了,装不下江南的财富,他们本质上是要借助日钞跟宝钞抢江南的市场和产出。

待解释以后,大家才明白徐阶的良苦用心,一时间众人钦佩不已。

可徐阶知道,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倘若他们不进行纸币化,那等待他们的只有更惨烈的收割,这件事参考满清末期的赔款就知道了。

不列颠支持扶桑打甲午海战,投资了1.5亿两白银。

而满清整个北洋水师才三千万两。

两方的船只又是由西罗人建造的,裁判亲自下场,谁胜谁负还用说?老佛爷修不修园子,炮弹都得掺沙子,因为炮弹也是西罗人卖的。

满清战败。

马关条约两亿两白银,要赔的却不是银子,而是……英镑。

是等价两亿两白银的英镑,首先跟不列颠贷款赔偿,然后偿还英镑,可英镑是金本位,黄金不够,只能拿白银换英镑,英镑瞬间升值,白银瞬间贬值,白银贬值后进口物资不变,价格翻倍上涨,出口物资不变,价格翻倍下跌。

一来一去,通过金融手段,赔款放大了数十倍。

这就是货币的降维打击。

徐阶自己对这个再清楚不过,自然不可能坐等朝廷用金融霸权进行碾压,但主权货币是与国家绑定的,徐阶也没有太大的腾挪空间。

大明……太庞大了。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