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朱标:我还活着,您就把谥号给我想好了?

第(1/2)页

89:朱标:我还活着,您就把谥号给我想好了?

        同样,朱栎也很清楚,等真正上了战场,这八百人才是他不可缺少的主力!

        “好啊,经过你小子这么一番折腾,这支军队也算得上是真正的职业军队了!”

        高顺的声音在朱栎的脑海当中响了起来。

        显然他对如今破逆军的改变和发展也是相当满意的。

        什么叫真正的职业军队?

        在古代,第一个弄出来职业军队的人,是春秋时期一个叫吴起的人。

        吴起早年学儒术于曾申门下,后弃儒学兵。

        最初在鲁国时,受命指挥鲁军大败齐国。

        吴起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法、儒三家思想,在内政及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与孙武并称“孙吴”。

        其所著《吴子》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唐肃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内,成为武庙十哲之一。宋徽宗时追封广宗伯,成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这位吴起,即便是朱栎脑海当中的六个人格都十分佩服的存在啊!

        其实说白了,古代的普通军人就相当于现代的预备役和义务兵。

        古代军队,大部分都是有战事的时候,就被国家征集去打仗。

        而打完仗了之后,就解甲归田干农活。

        因为朝廷不可能养得起这么军队。

        这些普通的军队,只受过一般的军事训练,但效果甚微。

        不管是在心理素质还是军事素养方面,和真正的职业军队差的都不是一星半点,完全没有可比性。

        职业军队,至少相当于现在的野战军甚至是特种部队。

        他们不管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都生活在军营当中,一直在经受最严酷的军事训练。

        所谓的职业军人,便是一辈子的军旅生涯。

        中午的时候,朱栎回到了宫中。

        经过了昨日的停顿,朱元璋恢复了每日让他去吃午饭的习惯。

        父子俩在饭桌前边吃边聊着,朱元璋就先说起了东宫的情况。

        “咱上午下了朝就去东宫看望你大哥。老大这身子,一天不如一天,算是彻底病垮了啊!”

        朱元璋长叹了一口气,不又放下了手中的筷子。

        一想到今日看到朱标那憔悴不堪的模样,朱元璋心里就是滋味。

        他纠结着要不要跟老大坦白算了。

        要不然他心里那道坎,始终过不去啊!

        尤其是当他看到太子眼神当中带着的一丝疏离,心头就越发不是滋味了。

        他想着,如果把自己有帝王模拟器的事情跟朱标和盘托出,并且把老九720未来的命运和大明朝的国运转变全部告诉他,是否能让他就此安心?

        想来,朱标真的知道他的苦衷,和朱栎对于大明的意义之后,应该回原谅自己这个当爹的吧?

        实在不行,咱给他加封一个皇帝的谥号,也不是多大的事情啊!

        “常言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大哥吉人自有天相,一定会好起来的。”

        虽然知道朱标命不久矣,但是当着朱元璋的面,朱栎也只能出言宽慰。

        当然,要是让他知道朱元璋现在正想着要不要给太子加封一个皇帝谥号,估计他能当场笑出声来!

        人都还没有死呢,就已经被订了一个谥号,这搁谁身上听了不得糟心啊?

        “希望如此吧。”

        “对了,咱听工部说,你已经把造出来的一批弓弩带回军营了?可还满意?”

        朱元璋苦笑了一声,随即话锋一转地问道。

        “效果比儿臣之前想的还要好一些。咱工部的这些工匠,的确有些能耐的!”

        朱栎却是不吝啬地对着工部众人夸赞了一番。

        “你说的不错,咱大明的工匠各个都聪明,今后做出来的武器,也会越来越强大。”

        “咱就想着,你这弓弩,是不是也能给咱的锦衣卫也装备上?”

        朱元璋笑着点了点头,随即一脸认真地问道。

        “当然没问题啊!儿臣让工部十日内赶制两万把弓弩,父皇若是需要,先拿一些去。反正儿臣的一万五千人也用不了那么多。顶多再留个两三千备用就行了。”

        朱栎闻言却是深以为然地赞同道。

        别看锦衣卫穿着一身飞鱼服,表面光鲜亮丽,谁都不敢惹的样子,可干的可都是哪些杀人砍人的活计,说是吧脑袋别在裤腰上,在刀尖上舔血都不为过。

        他们是朝廷的鹰犬,更是皇帝手中的一把尖刀,配备一点强力的武器,海试十分必要的。

        而且这些弓弩携带也比较方便,也适合锦衣卫执行任务的时候使用。

        “那感情好。咱就拿个五百把就够了。剩下的你都带走。反正咱有需要还可以让工部继续造!”

        朱元璋闻言,却是哈哈大笑了起来。

        “对了,还有两天时间,便是你的大婚之日。你自己也得做好准备。”

        朱元璋跟朱栎谈了一些关于破逆军的事情之后,突然又话锋一转地提起了朱栎的大婚之事。

        “放心吧父皇,儿臣这边没问题,已经准备好了。”

        朱栎笑着点头答应。

        一想到自己马上就要结婚了,他自己也有种异样的感觉。

        有些茫然,但更多地还是期待。

        朱元璋笑着点了点头。

        咱的老九就要成家了啊!

        杨家那丫头,是真的不错呢!

        等成婚之后,咱可得给老九提个醒,绝不能让那丫头受委屈了!

        那可是咱大明第二个马皇后啊!

        想着,朱元璋眼神当中又升起了一丝期待。

        成家立业。

        还有两年的时间,他就能看到老九收复西域、封狼居胥,把北方给纳入大明的版图了!

        这一切,都要从半个月后,老九奉旨北征开始!

        两年时间他可以等,而且他朱元璋也等得起!

        等朱栎从奉天殿回到安乐殿的时候,就发现已经有不少宫女太监在安乐殿忙活了起来。

        安乐殿原本冷清寂静的院子内,此刻已经张灯结彩。

        朱栎知道,这些宫人都是朱元璋派来帮他准备大婚适宜的。

        终身大事,一般都是父母来操办。

        即便他是皇子藩王,终生大事前前后后也都是老父亲朱元璋在帮他操持。

        看着眼前进进出出忙碌着的宫女和太监,朱栎只觉得心头一暖。

        有爹宠着的感觉,那是真的好啊!

        当然,汉王大婚,除了安乐殿之外,杨府也一样在紧锣密鼓的筹备当中。

        要知道杨启可是礼部侍郎,对于这套更是毫不含糊。

        此刻的杨启,正命人在杨府内张灯挂彩,而且婚期还有两日,但这两天前来向他道贺的人已经有不少了。

        除了杨府本来的亲朋好友,就连礼部不少官员都赶来先行向杨启道贺。

        之所以如此,自然也是因为汉王朱栎的缘故。

        杨启即将有一个了不得的好女婿了啊!

        随着东宫发生的事情在应天府持续发酵,谁还看不出朱栎未来才是最有希望继承大统的那个人啊?

        甚至有人都在暗自猜测,老爷子是否会废太子,改立朱栎为储君了。

        “杨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