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制作粉条

第(1/2)页

“现在的年轻人是掉秆里了,这么多的被褥,现在最多让生三个孩子,到孩子结婚不用准备铺盖。”

        “可不是咋的,以前的地主家,也没听说有陪送这么多铺盖的。”

        悠悠发现,这个时期的人们,可真是有意思,条件好了和以前的地主家比,吃苦受罪和五八年比,生活富裕就是到了。

        转眼进入“三九”严寒季节,室外温度骤降到零度以下,粉条厂开始下粉条。

        悠悠好奇心上来,趁着星期天,带着志高和智茹一块去瞧稀罕。

        还没进院子,就听到有节奏的“梆梆梆”的敲打声,进去一看,五亩的大院子里,二十多个人在忙活。

        院子里靠西墙搭了一溜大棚子,其余的地方全部搭成了木架,上面凉晒着一排排下好的粉条。

        靠着南墙,砌了几个大池子,是先前用来沉淀红薯淀粉的。

        制作粉条的大部分是男劳力,几个妇女都是自己人,就连红英的奶奶也在这里帮忙,老人家主要是烧火,她一个人管着两个灶。

        大部分人在棚子下忙活,两口挨着的的特大铁锅,里面盛着多半锅滚开的开水,灶下劈材烧的正旺。

        每个锅的旁边都站着一位师傅,左手拿着的漏勺里装着粉团,右手用木槌有节奏的敲打漏勺的边沿,发出“梆梆梆”的声音。

        旁边放着一盆糊状的粉团,有一个人专门负责往漏瓢里添粉团。

        动作要轻快,不能让漏瓢里缺粉团,但也不能过早添入,不然漏瓢过重,端漏勺的师傅受不了。

        捶打粉丝成型是一种力气活,也是技术活÷粉的师傅,半个小时就换一次班,几个人轮换着干,不然是吃不消的。

        粉条随着师傅的震动,缓缓地从漏空中落入滚开的锅内。

        一旁捞粉条的师傅,像炸油条拨锅一样,把漂上来的粉条用长筷子打捞到一边,顺着锅沿捞到锅台边放着的凉水盆内。

        盆里的粉条快满的时候,傍边的人用手拽断,换上别的盛水的盆子,再把这些粉条转入不远处,那两口盛满凉水的大缸里。

        由那两口缸边各有一个人,他们把盆子里的粉条整理得基本整齐后,按照一定的长度断开,穿在一个细棍子上。

        然后就放入冷水缸降温,中间不断摆动,直至粉丝松散为止。

        才小心翼翼地捧着细棍,慢慢地挂在一旁早已搭好的架子上,随着温度的降低,晾挂的粉条慢慢的冻在一起。

        有两位妇女,把已经冻起来的粉条依次摘下来,放在编织袋上,用棒槌轻轻的捶打,粘在一起的粉条被捶开,松散后再挂到木架上。

        看到这里,悠悠才明白,传统的手工漏粉,为什么必须在“入九”(进入三九天)以后制作,因为这个时候,才能上冻。

        上冻的作用,基本就是定型。出锅的粉条如果不冻住的话,湿粉条长时间悬挂,会因不能承受其重量而断落。

        智茹的姥爷指挥着人制作粉团,这才是制作粉条的关键技术。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