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第(1/2)页

  “一间包厢都没有了?”

  姜瓷难以置信,  凑过去看预订记录,果真发现包厢已经被满满当当地订完了。

  何明灿解释道:“我们包厢总共只有三间,一天只能接待三桌。最近看完《美味变奏曲》对咱们产生兴趣的,  指不定有多少人。再加上老客,能订上的那都是幸运儿。”

  客人们已经订好了包厢,自然是不能让大家退的。姜瓷纠结了一会,只好折中想了个法子,  回拨电话,  请赵素兰和她的朋友们挑个好地方,她亲自去做一桌宴席。

  她想让赵素兰开心,赵素兰却不愿意这么麻烦孙女,  一听就连连拒绝。隔了一天,祁砚却说临时有事,  取消了一次预定,姜瓷便高兴地告诉赵素兰包厢空出来了。

  直到何明灿说漏嘴,姜瓷才知道祁砚是对赵素兰的情况有所耳闻。她垂眸想了想,不禁一笑。

  ……

  周六的傍晚,赵素兰破天荒穿了一件素色旗袍,又简单拾掇了一下。

  走到小区门口时,合唱团的姐妹们已经聚在一块儿等待,见到她后纷纷打趣:

  “老赵,这么打扮?少见啊!”

  “和我们得瑟你孙女,  有这么开心?”

  赵素兰平日里形象朴素,  其实这会儿待在一群花枝招展的老太太里,  可能还没别人打眼,  只是她与平时差别大了,  让人一看就察觉到不同来。

  她身型不比年轻时,  有些轻微发福,但被素色旗袍这么一掐腰杆,却不臃肿,反而显得敦厚慈祥。

  “哪有,还是因为合唱团拿了名次高兴。”赵素兰眉眼中洋溢着掩不住的喜色。她操劳了大半辈子,老头子和女儿都先她一步离开,孙女儿之前和她不亲近,生活也让她操心得不行。最近这些日子,几乎可以说是这二十年来她过得最顺心的。                        

                            

  老太太们想起自己在合唱比赛时的风光表现,闹哄哄地又笑起来,只有一位穿着牡丹旗袍的老太瘪着嘴。

  “梁太太,怎么了?不舒服?”有人问道。

  “没有。”被称作“梁太太”的老太拍了拍自己的手袋,脸上换了副笑模样,“就是觉得赵老师的孙女还真有面子,这么多长辈去捧她的场。”

  梁老太的语气不紧不慢的,带着一股养尊处优的斯文。问话的人却倏的闭了嘴:这话听着怎么这么阴阳怪气呢?明明是枫前馆的位置难订,大家想尝一尝,才拜托赵素兰去开口,到梁老太的嘴里,却变了味。

  不过她转念一想,又咂摸出来:梁老太是合唱团里的“老人”,家境在团中数一数二,平常是团里的焦点人物,最近风头显然被抢了。

  问话人只当没听明白梁老太的阴阳怪气,接道:“是啊,当年也没看出来那小姑娘这么厉害。”

  梁老太一噎,抿了抿唇不说话了。

  赵素兰不知道这边的小插曲,招呼着人一块儿出发。

  五点多,一行人抵达枫前馆,姜瓷到店外迎接,只见一群老太太闹哄哄地走过来,中间围了个四十几岁的女人。姜瓷知道这女人是合唱团的老师,最近专门替赵素兰她们排了节目,也是节目拿了个小奖,众人才想着来吃一顿。

  赵素兰站在人群里,看见姜瓷后眉开眼笑。

  枫前馆开始营业有一会了,店里第一批客人已经入座。姜瓷穿着洁白的厨师袍,把人显得利落又漂亮。女孩眉眼间那种小女孩式的羞赧和天真已经看不见了,面对一群陌生的老太太,她接待得游刃有余。

  “赵老师,这就是您孙女哦?”                        

                            

  “好俊俏的闺女,长得真精神!”

  老太太们连连夸赞,姜瓷半点不脸红地客套着,赵素兰这会反倒不好意思起来,脸上少见地溢出血色。

  姜瓷把一群人引向店内,等人都走进包厢后,便先回后厨去了。

  姜瓷一走,包厢里的老太太们就开始东张西望。

  小姜老板的审美忽高忽低,但至少这个包厢的装饰格调还是在线的。正是初夏,酸枝木花架上摆着一盆碗莲,琉璃吊灯的光线舒适又不刺眼,微黄的光晕让餐具显得莹润光洁,似乎使人的食欲也跟着提高了。

  一名老太太被清雅的碗莲迷住了,掏出手机拍了好几张照片,忍不住夸道:“素兰,你孙女真是有出息。我那倒霉孙子可真让我操碎了心。”

  “哎,我家孙女也是,我头发都被她给愁白了。”

  说起孙辈,便有人忍不住接腔,一时间包厢里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言辞中又把赵素兰捧了起来。

  确实是羡慕。有这么一孙女,又出息又漂亮,还特别孝顺,哪能不招人艳羡?特别是有知情人联想起赵素兰前些年遭受过的沧桑,更是感慨,夸赞之余也是有宽慰她的意思。

  突然有人“扑哧”笑了声:“也就是个饭馆老板嘛,王太,你的孙子不都已经接手公司了,他要是听你今天这么说,可不会开心。”

  众人愣了下,发现说话的是穿着牡丹旗袍的梁老太。

  王老太站在碗莲边上,拍照的动作顿住了,尴尬道:“哪一样呢?小瓷这是白手起家,我那孙子纯粹是沾他老爸的光,亏了还得家里兜底。”

  “可太谦虚了。”梁老太语调带着笑,听起来却酸溜溜的,“公司再小,和开饭馆的难度还是不能比的。”                        

                            

  话说到这里,已经有些尖酸了。赵素兰平常是个软和脾气,可碰上关于姜瓷的事却软和不起来,脸色顿时不太好看:“我孙女能开这么个饭馆,我很自豪,也很满意。”

  气氛一冷,梁老太反倒装模作样起来:“赵老师,别太敏感了。哪里说你孙女不厉害了?”

  赵素兰嘴笨,抿了抿唇不知道怎么接。旁边的王老太连忙道:“哎哟,梁太你别夸我了!我孙子是个什么模样我自己知道。”

  旁边有人看不过去,呛声道:“自己儿孙比不过人家孙女,别拿王太当刀使啊,不问问人乐不乐意。”

  梁老太的表情维持不住,脸色涨红,憋了半天憋出一句:“我没有!你们……曲解我的话,对我有意见是吗?”

  众人一阵无语。有人把话返了回去:“梁太太,别太敏感了。我们没这意思。”

  “算了算了,大家是来庆功的,别闹不愉快。”王老太试图打圆场,转头道,“梁太,你刚刚那话确实不太合适。枫前馆可不是普通的小馆子,位置特别难订。春节的时候,我闺女在美食盛典上带回来一只叫花鸡,没把我香晕过去,但后来她说怎么也排不上号。这次我们是托素兰的福才一饱口福的。”

  提起叫花鸡,有人转头问:“素兰,那叫花鸡我也在电视台上看见了,今天我们能吃上不?”

  “能的能的。”赵素兰赶紧道,“小瓷说叫花鸡滋补软嫩,不费牙,这次给咱们做了。”

  桌上十几个人,因为美食盛典的缘故,倒有两三个尝过枫前馆的菜,对叫花鸡赞不绝口。其它的人只是因为《美味变奏曲》的热映被吸引过来,听她们这么一夸,八分的期待便被提高到了十分。                        

                            

  梁老太不屑地撇撇嘴。王老太则眉飞色舞地对合唱团老师介绍:“何老师,您是不知道这馆子在我们市里有多难订,待会可得敞开肚皮好好尝尝!”

  何老师闻言点了点头,在和这群老太太们接触的过程中,她知道大家嘴其实可挑了,能得她们一句夸赞,还真不容易。

  包厢里的菜单是提前订好的,不一会,包厢外响起了轻轻的叩门声,紧接着,第一道冷盘上来了。

  凉拌鸡丝、蜜汁糖藕、葱油海蜇、蒜香皮蛋……几个冷碟被依次摆在桌上。

  冷碟的香味在包厢内弥散开,刺激得众人食欲大开。何老师原本还没觉得饿,这味道一出,嘴里就下意识咽了口唾沫。

  老太太们纷纷抓起筷子,朝距离自己最近的冷碟下手。

  赵素兰招呼何老师:“何老师,赶紧尝尝,我记得你喜欢海鲜,这葱油海蜇在店里可受欢迎了。”

  梁老太装模作样地掩了掩鼻子:“太油腻了吧。”

  何老师闻言望去,青花瓷盘中,海蜇丝晶莹透亮,呈半透明的胶质质感,上面沾着葱油、葱碎、小米辣等等调出的料汁。

  确实油,但是太香了,葱油特殊的香气惹得人食欲大开,而且这似乎不同于她平常吃的葱油,而是带着一股令人爽神的清香。

  何老师果断地决定尝一口。她用筷子夹起一根海蜇丝,紧致Q弹的海蜇丝在空中微微颤动,在琉璃灯的照射下,流光溢彩。

  真漂亮!

  只一眼,何老师已经能想象那脆嫩鲜爽的口感。她将海蜇丝放进嘴里,舌头立刻被美味俘获了。料汁的香味在嘴里四溢开来,香味霸道浓郁,却并不掩盖海蜇那令人惊叹的鲜甜。                        

                            

  “这是经过了‘三矾’腌制的上等老蜇头!”何老师以海鲜吃货的经验点评道,“加工手法很到位,口感太脆爽了。”

  新鲜海蜇的体内是有毒素的,需要经过腌制才能去除毒素,而这加工的过程也极大地影响了海蜇的口感和成色。可以说,好的原料加上好的处理,才能成就一道美味的海蜇菜。

  “太鲜了!感觉一咬下去,鲜味都在嘴里爆开!”另一位老太太吃得不断舔唇。

  梁老太看见旁人吃凉拌海蜇时那满足的神色,纵使再不开心,嘴里还是控制不住地升起点馋意,只是她刚刚才放过话,这时指头捏着筷子,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

  其他人也没有给她搭台阶下的心情。

  姜瓷上的冷盘份量并不多,基本是每盘一人一口的水平,眼看就要被分完了。梁老太趁众人没留意,悄悄夹了一筷,眼睛都不敢抬。

  而尝完以后,内心更像是打翻了颜料瓶,乱七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