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浪击潮头(一)

第(1/2)页

城关公社(镇)“小能人”大会过后,城关公社的社办企业都以不同的形式承包了下去。在承包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赵志远书记大胆地提出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工作思路,使有些僵死的企业很快地就实现了资产变现。在赵书记看来企业改制的实质上就是调整生产关系以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除新貌机砖厂第一个投产后,城关十几个企业都相继重新运转了起来,改制后的企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很快百花造纸厂、水泥预制厂、昆仑冶金铸造厂、康佳饲料厂、延风粮油加工厂及蜜枣罐头厂相继投资运营,企业的振兴不仅解决了城关经济的老大难问题,同时又安置城关剩余劳力800多人。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了理想的社会环境,也为有经营特长及管理才能的农民企业家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遇。
  农民企业家在干实体方面也是挺不容易的,正如赵书记在谈城关乡镇企业发展时引用一个企业家的话,“我们乡镇企业是橡皮脑袋燕子嘴,青蛙肚子兔子腿。农民办企业得到处烧香拜佛,所以必须有一个不怕碰不怕撞的脑袋;还要像燕子衔泥那样不停地飞,不停地忙。另外农民办企业时常喝点污水,受点恶气,没有一个青蛙的肚子是不行的,最后乡镇企业得像兔子那样飞快地奔跑,否则就会被飞速发展的形势抛在后面。”
  企业改制以后,赵志远书记本可以缓口气,清闲一阵子,但他并不是一包了之。相反地,他的腿比以前更勤快了,他和主管企业的刘志涛主任经常下去帮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协调着各种利益关系,起初几年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过去企业之间的三角债问题。
  这几年,城关的乡镇企业(一九八四年三月十七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将社队企业统一称乡镇企业)在县上也有了名气。赵书记一踏进县城就立即引起人们的关注,连马县长都说赵志远肥的流油。但赵志远书记并没有满足眼前的成绩。他又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农业,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几年后,农村的形势就发生了变化,加上农业的连年大丰收,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责任田里的社员是在给自己干活,一想起能吃饱肚子,家里还有余粮,劳动中苦点累点又算得了什么?
  一到深秋,黄土高原上那浓绿的色调,在秋风的吹拂下,已不知不觉地夹杂着点点斑黄。高粱、糜子、谷子、荞麦、马铃薯及各种豆类已将果实奉献在劳动者的面前,劳动中的社员表现出极大的生产积极性。
  就这样,中央还不断地给社员群众吃定心丸,每年的一号文件就是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在贯彻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方面,赵书记所采取的办法就是推行“干部包服务,农民包上交”的双向包。与此同时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文件“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加快建设乡村农业服务体系。构建水利、农用工业、乡镇企业支撑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唱好农业、多种经营、乡镇企业“三台戏”,由单一的种植业结构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综合经营的“十字农业”方向转变,不断地探索建立农业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模式,比较早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晚上,坐在办公桌前赵书记已经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思路,就是结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落实县委的经济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也就是他传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