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人格测验

第(1/2)页

世界上有恶魔吗?

        哪种恶魔?比喻意义的恶魔?还是宗教意义的恶魔?

        顾俊知道自己如何去理解也就是评估的一环,因为人格理论认为问卷法可以反映出接受评定者的意识的、自我归因的动机系统。他听了问题后想到什么,就决定他如何回答,这恰恰会反映出他的人格特征。

        而现在他想到的是宗教意义的恶魔……这让他微微停滞了下,以目前的科学认知无从理解的恶魔,有吗?

        几个月前他会说没有,但是现在,快到第5秒的时候,他答道:“有。”

        顾俊一作答,三位评审员就继续动笔往文件上写着。他不知道问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一般来说,答案跟标准相符就记2分,相反记0分,两者之间记1分。

        左边的国字脸男人又问:“你希望自己死后能上天堂吗?”

        “是。”

        “一只流浪狗掉进海里淹死,这事让你难过吗?”

        “是。”

        “一个陌生人的死去,比一只狗的死去,让你更难过?”

        这真是奇怪的问题,不同的情景会有不同的答案。顾俊一瞬间想到,如果那个人是杀人犯呢,那只狗是他的好伙伴呢?为什么第一时间会这么想,而不是好人和恶狗?觉得狗比人更可能是好的吗?

        这是我的心理倾向吗……顾俊只能答道:“介于两者之间。”

        “你喜欢激情吗?”

        “介于两者之间。”

        “你认为疯子是让人恶心的吗?”

        “是也不是,两者之间。”

        不管顾俊怎么答,是皱眉思索还是脱口而出,三位评审员仍然是面无表情,国字脸男人的语气毫无情绪变化。

        “你作为医生,会给一个坏人救命吗?”

        顾俊又停滞了下来,这是个道德难题,标准答案是救,因为救人的事情由医生来做,评判人的好坏由法官来做。但现实不会总是这么简单的吧,会有他不想救的情况。顾俊就道:“介于两者之间。”

        “你认为过去都是真实的吗?”

        又一个奇怪的问题,顾俊想到很多,甚至想到量子力学的双缝实验,“介于两者之间。”

        “知识是不是最大的力量?”

        顾俊沉默了两秒,“不是。”

        “你是否渴望力量?”

        “是。”

        “生命的奥义,科学的尽头,宇宙的真相,你关心吗?”

        “是。”

        “为了获知这些答案,你会不顾一切吗?”

        顾俊又沉默了,不顾一切?分量多么重的一个词啊,但如果能得知一切的一切的答案……他答道:“介于两者之间。”他可以不顾自己,但是又不想伤害别人。

        “你相信亲情吗?”

        “是。”

        “你相信友情吗?”

        “是。”

        “你相信爱情吗?”

        顾俊停下了,爱情?这个东西更为复杂,他觉得所有爱情都是有条件的,但有条件的算不算爱情?他答道:“介于两者之间。”

        “你认为在人类之上,有没有更高的真理?”

        顾俊停着,人类何其渺小,又怎么可能已经理解了最高的真理,“有。”他说道。

        “那种真理可以超越亲情、友情和爱情吗?”

        不知何时起,顾俊心里堆积了一团沉压压的乌云,他轻呼一口气,“介于两者之间。”

        国字脸男人又往文件上划下一笔。

        一个个问题在评审室里响起,顾俊不断在5秒之内回答,越答到后面越是有一股思维惯性在涌现,连他自己都察觉到了自己的思维模式,却反而感到自己有点陌生,不是自己以为的那样三观分明。

        他也越发明白了这个不寻常的人格测验。

        寻常的像《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测的是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怀疑性、幻想性等16个根源特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