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善良

第(1/2)页

  一

  我们已经明白,人类本为一体,应该关爱众生。接下来的问题是:在人性底部,是否藏有关爱的潜能?

  问题很大,直接指向“人是什么”。因此,不可随口一答,掉以轻心。

  我在上文已经说过,脆弱的人类之所以还值得自重、自保,第一理由是具有其他物种所不具备的优势:善良天性。

  请注意,我说的是“天性”,也就是与生俱来,而不是情势所需,环境所迫,不得不然。

  如果人类确实具有与生俱来的善良天性,那么,关爱众生也就成了一种发乎本能的自觉行为。倘若如此,人类也就太高尚、太可爱了,我们身为其中一员而深感骄傲。倘若如此,我们来到世间做一次人,哪怕时间不长,也值了。

  人,真有这么好吗?

  答案居然是肯定的。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中,首先肯定人有善良天性的,是伟大的孟子。

  他在《公孙丑上》中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也就是说,一个人突然见到小孩子要掉进井里去了,就会立即惊动内心深处的同情,伸手拉住。这种内心深处的同情,是一种即刻迸发,既没有考虑到要讨好小孩子的父母,也没有考虑到要在亲朋中留个好名,更不是因为不想听孩子的惨叫,就本能地伸出手来了。

  在孟子看来,只要是人,都会这样。因此,在那井口及时伸出来的,是人类之手,天性之手。

  除了井口的“恻隐之心”,孟子认为,人还有其他几项天性,那就是“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对这几种“心”,他进行了理论上的彻底包抄,主要是强调以下两个方面:

  一、这几种“心”,人皆有之,是全覆盖,没有例外;

  二、这几种“心”,唯人有之,是人与禽兽的最后界线。

  “人皆有之”,加上“唯人有之”,这就直接通向了哲学意义上的人的本性。

  顺着这个思路,孟子认为,人的很多才能和知识也是自然赋予的,不需要学习和思考就已经具备,他称为“良能”和“良知”。他说: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这就揭示了来自本性的两个特点:“不学而能”、“不虑而知”。

  那么,这种“人皆有之”、“唯人有之”、“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本性,又来自于何处?

  孟子的回答很简单:天。

  他把“心”、“性”、“天”这三个概念完全打通了,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尽心上》)

  孟子还在这三个概念之间呼唤出了一种“气”,那就是“塞于天地之间”、“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

  这一来,他让具有善良天性的人变成了“大丈夫”。

  其实,这正是“天地元气”所做的大文章。

  二

  孟子对人类善良天性的肯定,使我们联想到“性善”还是“性恶”的讨论。

  “性恶”论的代表者是荀子。其实孟子和荀子虽然同用一个“性”字,所指的范畴并不相同。这也是中国文字的简约传统所造成的迷误。

  孟子的“性”,是指人们潜于知觉之下的深层本性;荀子所说的“性”,是指人们浮于世俗之间的生活习性。本性与习性,本来就不是一回事,而且两者还存在着互相摆脱的机制。

  主张“性善”的孟子,表现出一个哲学家的高度;主张“性恶”的荀子,则体现出一个教育家的责任。

  孟子着眼的,是人类与禽兽的终极区别;荀子着眼的,是人类内部的好坏区别。当然,前者更为根本。

  人之为人,有许多不同层次的问题。孟子坚定地把最高层次作为自己的思考核心,永远在探询最初元、最完整意义上的“人”。因此,他所说的善良,不是道德,不是训条,而是本性、天性。

  我们在“学习”善良的时候,必须明白,善良的教科书不在别处,而在自己的心底;善良的教师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三

  为什么大家那么匆忙,总是没有耐心在“人”字面前多停留一会儿?大家绕开它,穿过它,无视它,只想快速进入那一排排对立的阵仗。这些阵仗,都是对“人”这个整体概念的分割。

  “人”被分割了,人的善良天性也就无处栖身。于是,世界变得狞厉起来。

  因此,大家还应该回到孟子的那个井口。

  其实,我们都有过孟子井口的体验。

  一些平日看起来浑浑噩噩的人,突然遇到他人的危急,也会本能地伸手。

  对此,我在二〇〇八年五月的汶川大地震期间感受颇深。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成都市上千名出租汽车司机在没有接到任何指令的情况下,立即开车到都江堰重灾区义务抢救,“出租车”全都成了“救护车”。据成都的市民说,这些司机,平日被称为“的哥”、“的姐”,有时也“绕道收费”,印象并不太好,怎么顷刻之间全都变成了救灾勇士?显然,他们心底的一个暗窖被打开了。暗窖里藏着的,正是他们连自己也不知道的善良天性。所以,那些天,这些“出租车”被“天”租用了,被“天性”租用了。

  在救灾的壮举中,还有一些真正的英雄,平日居然是“不良少年”、“问题青年”。

  他们心底的暗窖,也被打开了。

  其实此刻的他们,是始元状态的“人”。

  照例,每个人都有可能回归珍贵的始元状态,但在平日,他们心底的暗窖都被封闭了。一封闭,就会对自己的天性茫然不知,对别人的心灵猜忌多多。

  是什么东西把善良天性封闭住了?孟子已经提供了井口的答案。他肯定那个伸手救小孩的人完全处于“无缘无故”的本能状态,所以才是真正的人;相反,那些被各种“缘故”、“理由”、“逻辑”支撑着的感情和动作,却背离了人的天性,不值得看重。不管在哪里救人,施救者都不应注意被救者的身份、血缘、亲情。一旦注意,就降低了救援的等级。在中国现代鼓吹“阶级斗争”的年代,做任何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