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电子计算机的时代(第三更,求

第(1/2)页

第355章电子计算机的时代(第三更,求订阅)
世界是从那一天被改变的?
在Z5作为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问世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人认为,世界将会被改变!
是几乎……有一个人是例外。
对于李毅安来说,没有什么比Z5的诞生更让人激动的了,几乎是知道这一消息的第一时间,就赶到了南洋大学,事无巨细的询问这台电子计算机的种种性能。
“根据测试,Z5的计算速度是每秒115000次加法或10000次乘法……”
别小看这个11万次,美国的那台“ENIAC”——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也就只有5000次而已!
“我认为,通过进一步优化结构,性能至少还能提高一倍。不过,现在我更倾向于它的实用测试,作为通用计算机,它可以进行各种工程数据计算,可以将设计人员从繁琐的计算中解放出来。”
这正是作为工程师的楚泽最初研究计算机的动力——为了不再进行繁琐的工程计算。
“对,实用性很重要,楚泽先生,我相信在很多领域都能够用到它,大学教学、工程设计以及国防等各个方面,所以呢?我认为可以建造第二台,第三台,推广,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对于计算机李毅安是个外行,但是他很清楚计算机的重要性,毕竟,计算机改变了人类的未来。
所有的一切都使于一根小小的晶体管,从晶体管到计算机,然后是集成电路,然后……最终人类的生活,被彻底的改变了。
但是电子计算机需要使用,需要推广,需要在各个方面得到应用,只有建立了市场需求,才能够推进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相比于欧美,为什么苏俄的电子计算机技术逐渐落后,很多人找这样那样的理由,什么苏俄死磕电子管,什么选择了锗晶体,诸如此类。
可是所有人都忽视了一点——僵化的推广使用体系,导致其计算机早期应用中压根就没有推广一说!
就像苏俄的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后,仅仅只制了几台,全都是用于国防,至于需要大量计算的建筑、机械、电力等工程领域的应用为零!不仅如此,甚至还严格保密,以至于其它单位压根都不知道有它的存在。
以至于直到60年代,苏俄应用工程领域的工程师们,大都还趴在那用铅笔计算着复杂的工程数据。
没有广泛的市场应用,又怎么可能推动技术发展?
这种敝帚自珍式的“保密”是对谁保密?
肯定不是对美国保密了,难道是保密有多落后不成?
苏俄式“国防专用”,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电子计算的发展,所造成的结果也是众所周知的。
即使是后来奋起直追又怎么样?
一步晚,步步晚。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有了前车之鉴,李毅安又怎么可能会犯同样的错误。
“我们现在正在建设的水电站,就需要大量的数据计算,水电公司那边肯定是需要它,其他的公司同样也是一样,计算机的用途是非常广泛的,只需要我们去发掘它就行。如果……”
看着楚泽,李毅安笑道。
“如果楚泽先生愿意的话,我可以做为投资人,投资你的公司。”
其实李毅安早就是投资人了,不过是以南洋大学的名义,大学总能够从试验的研究中获益,比如链霉素的专利金,南洋大学就可以从中分享5%,这还是因为早期研究是公司资助的原因。
“这,这是我的荣幸,先生。”
其实楚泽不仅是一名出色的工程师,他同样擅长经营,在另一个世界,他创办的楚泽电子计算机公司,曾经一度发展为数千员工的企业,销售了近300台各类计算机。直到后来公司被西门子公司收购。
很快楚泽电子计算机公司就挂牌成立了,在多个工程部门采购计算机的同时,南洋大学也成立了自己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