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小型化

第(1/2)页

金陵大学材料学院,某间办公室里。

        靠在办公椅上,郑学文一边看着打印出来的a4纸上的论文,一边悠闲地喝茶。

        刚翻到其中一篇论文的时候,他的右手狠狠地抖了抖,忽然叹了一口气,瞬间像老了好几岁一般,无可奈何地说道:

        “这家伙还真是闲不住啊,那边还在搞一个大项目,这边又给自己找了件事儿做。”

        虽然向郑学民没有说“这家伙”指的是谁,但坐在他办公室里的另外一个人,却是知道他在说啥的。

        “你现在知道他的厉害了吧,”淡定地看着手中的资料,连学文瞟了郑学民两眼,慢悠悠地问道,“这一次又是什么东西?”

        郑学民将手中的a4纸丢在了桌子上,神色复杂地挑了挑眉:“4种新型材料,其中一种胶凝聚合物材料,号称‘超级混凝土’,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替代传统混凝土的作用。”

        关于这份a4纸上的内容,正是杜洪投稿在华国化学学会青年工作者交流会议上的论文,两人都知道,这个杜洪,是刘峰在京城化工大学带的研究生,而刘峰的名字,当然也挂在论文的二作上。

        连学文端着咖啡杯的右手抖了抖,惊讶道:“‘超级混凝土’?好家伙,他想干什么?是想要革掉整个建筑行业的命脉吗?”

        连忙拿起a4纸资料认真地看了起来。

        果然,相比于传统混凝土,这种‘超级混凝土’表现出来的优势几乎是颠覆性的,其价格更加低廉,而且体积大,重量轻,使用更加方便,还耐火耐水防腐蚀,寿命也非常高,简直……

        连学文已经不敢想象,一旦这种新材料推广开来,会对国内甚至是全世界建筑行业造成怎样的冲击!

        反正,不比刘峰的那种水处理超级材料影响力要低就是了。

        郑学民叹了口气,满脸苦笑道:“本来我以为他跑去研究可控核聚变了,在材料研究方面的工作就会落下,现在看来,即便是在研究大国工程的间隙,人家一样能够在材料行业呼风唤雨……”

        这两年,虽然他口头上对刘峰依然表现得不屑一顾,但心下却早已明白了两人之间的差距,认清了现实。

        虽然之前的羡慕嫉妒恨依然存在,但他却不会真的毫无智商地再去给刘峰找麻烦了。

        再加上这段时间他的日子又过得相当不好,项目总是被各种碰壁,‘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因此最终还是向现实低下了自己高昂的头颅……即便他清楚地知道连学文的项目是从刘峰那边化缘过来的,还是忍不住主动参与了进来。

        不得不说,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的对抗行为都是虚妄。

        两人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了,大到人家什么都不做,放在那里任自己各种针对和破坏,都不会对人家造成任何伤害,反倒把自己搞得狼狈不堪!

        听说在高能物理领域,就有些给刘峰找麻烦的人,连人家的面都没见着,直接就被周围的人给干倒了,他郑学民没有被干趴下,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还想要去给人家找麻烦,那就真是脑残嫌命长了。

        “是啊,”连学文也是一脸复杂,“在国内早已经没人敢得罪他了……当初我就让你及时收手,主动靠过去你却不听,要不然怎么会落魄到这种地步?”

        郑学民一脸沉默了。

        一开始刘峰搞大国工程的时候,到处都在缺人手,因此他对原来搞水处理材料领域的一帮人很是照顾,只要主动向他靠拢的,或多或少都能领到几个新项目。

        水木的吴清泉就不用说了,人家直接成为了刘峰私人研究所的负责人;

        其他如京大的刘应彩,同济的吕方平,甚至是曾经和刘峰有直接冲突的连学文最后都能被收编,获得了好几个项目,日子过得挺滋润的,要是当初他的脑袋稍微冷静一点儿,也不至于搞到这种程度了!

        摇了摇头。

        一想到以前的那些同行一个个吃得‘油光满面’,而自己却只能吃点人家的残羹冷炙,郑学民就后悔不迭,只不过,现在哪里还能有后悔药卖呢?

        “你说,我还有机会吗?”

        看到老朋友一脸后悔的样子,连学文叹了口气,站起身来拍了拍他的肩膀,然后,

        无声地摇了摇头。

        跟着刘教授有肉吃,这已经是科研领域里众所周知的事情,然而现在早已经不是当初刘峰‘求贤若渴’的时候了,位置只有那么几个,而争抢的人却越来越多,郑学民本身也不是非常出众的那种,哪里还有这样的机会?

        即便是他自己,也不敢保证在做完这些项目以后,还能得到刘峰的‘照顾’,他又怎么敢打包票还有这种好事儿呢?

        机会只有那么一次,失去了就真的失去了。

        刘峰的羽翼已经丰满,现在就连他的弟子都已经初露锋芒……

        见此,郑学民只能无奈地摇了摇头:“是啊,就连他带出来的学生也不是等闲之辈,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外人了……可惜……”

        知道老朋友在可惜些什么,连学文笑了声,安慰说道:“只不过也说不定,只要可控核聚变那边,他能够很快搞出来,未来整个国际社会的局势都会向着有利于我们华国的情况发展,到时候,机会满大街都是,你也用不着太过可惜。”

        是啊,只要可控核聚变成功,华国各行各业都将会迎来一次‘工业革命’,到时候的机会恐怕还真的如连学文所说,满大街都是。

        只不过,可控核聚变真的能够很快成功吗?

        郑学民是不敢相信的。

        即便现在山海关已经进行到了示范堆的阶段,也没有人能够保证这种革命性的能源能够立刻就取得成功,并且还能物美价廉,马上就能推广天下的那种;这一点,从核裂变发电项目的历史变迁当中就能看得出来。

        从1950年国建成第一座实验性质的示范堆、到1957年真正建成第一座核电站,这里面就用了7年时间;

        随后更是因为技术不成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核电项目进入了一段极为漫长的停滞时期。

        而真正走向大规模建造的时期,已经是在1970年~1989年了!(国104座核电站,98座都是在这段时间建造的)

        可想而知,一项技术要想走向成熟,尤其是比核裂变核电项目还要复杂无数倍的可控核聚变项目,不知道需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以及多少时间了……

        总之,这些都不好说。

        乐观的估计,华国可控核聚变想要成功,至少也是几年以后的事情,至于走向成熟,怎么也得一二十年,这段漫长的时间,他还能等得到吗?

        郑学民能等得到吗?

        刘峰可以非常肯定地告诉他,一定可以!

        青交会结束以后,刘峰就准备带着几位弟子回到山海关基地了。

        虽然超级计算机还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交货,但示范堆这边,已经在着手整个系统联动程序的开发。

        至少,黎永丰和蔡吉人院士已经保证可以在超级计算机到位的时候,相应的程序一定能够开发完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