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章 青玉案·元夕

第(1/2)页

赵桓看着结余的账目还不觉得如何,当他打开第二页,看到了工匠的数字的时候,才变得目瞪口呆起来。

        五千万在册的民夫,超过一千万的工匠在册!

        这是什么概念?

        至少有一多半的工匠都被孙博收入了工赈监的囊中,大宋超过十分之一的人口,都在册中,这是何等的工程量?

        而且还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孙博忧心忡忡的说道“大宋的律法规定了,在法,雇人为婢,限止十年。即使为奴婢,最多十年为限期,这都是太祖年的时候,定好的规矩。太宗登基之后,更是加强了这一法律。”

        赵桓一愣,这方面的事,他还真不知道。

        【太平兴国初,右监门卫率府副率王继勋分司西京,强市民家子女以备给使。小不如意,即杀而食之。以槥椟贮残骨,出弃野外。女侩及鬻棺者,出入其门不绝。居甚苦之,不敢告。】

        【帝在籓邸,颇闻其事。及即位,会有诉者,亟命雷德骧往鞫之。继勋具服,所杀婢百馀人。乙卯,斩继勋并女侩八人于洛阳市集。长寿寺僧广惠常与继勋同食人肉,帝令先折其胫,然后斩之,民皆称快。】

        赵桓研究了一下,才知道这是禁军的副率和一个长寿寺的僧人的事。

        他们肆意强抢民女,然后稍有不顺意就会大骂这些奴婢,甚至还打死奴婢,分而食之,

        赵光义还干了点人事,把这个叫王继勋的人给砍了。

        把那个僧人打断腿,然后杀了。

        事实上,这个王继勋是个废物,虽然号称王三铁,有点武力,但是并不通军务,屡战屡败。

        赵匡胤在的时候,这个王继勋就干过一次纵兵强抢民女的事,赵匡胤就砍了数百人。并且杖罚视而不见的监军太监。

        王继勋害怕赵匡胤,不敢造次,没有参与才逃过了一劫。

        以为赵光义是好相与,就开始肆意妄为,结果直接被砍了。

        孙博依旧叹息的说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啊,两浙路还有两江都出现了类似于奴婢一样的契奴。”

        “有脚路的带工,灾年的时候,就回到自己的家乡,用那张可以把一根稻草说成黄金的嘴,骗那些不愿意自己儿女饿死,又无力赡养子女的同乡们,让他们把儿女卖给带工。”

        “带工就把这些小孩带到两浙和两江的工坊里,做契奴,而这种契奴,十年为期,过了期限,再签十年,而这些契奴哪里懂法?就闷着头签了。”

        “男的都是猪豚,女的叫懒虫,就仅仅在两浙路,就查出数万人的契奴,他们住在逼仄潮湿的小房间里,充斥着汗味、粪臭和湿气。”

        “七尺宽,十二尺深的猪圈里,就能住十七八个猪豚。”

        “长得俊俏的猪豚还有点别的用,就是卖给大户做瘦马,那日子还好过点,否则一辈子就是窝在猪圈里,男女混住,直到生病,随便找个乱坟岗一扔了事。”

        孙博絮絮叨叨的说了个半天,朱琏已经被孙博描述的场景吓的花容失色,一只手紧紧的抓着赵桓的衣角,满是害怕。

        赵桓拍了拍朱琏的手,说道“没事,朕在这里。”

        赵桓听完之后,感觉到的只有愤怒和羞耻,在自己的统治下,居然出现了如此的惨状。

        “最后的结果呢?”赵桓气急的问道。

        孙博感慨的说道“都被范汝为给杀了。我是说那些招揽契奴和带工的说客,都被范汝为给杀了,”

        “现在将这些契奴都分到了江南各家。让他们先学会和外界接触。唉,是真的惨啊。”

        “宗泽宗少卿,在荆湖两路没有发现这一情况,主要还是集中在了两江和两浙地区。为富不仁啊。”

        赵桓点了点头,之前他在安魂山的喃喃自语,不是乱说,种世道他们一直护着赵桓,不愿意赵桓看到更多的人间丑态。

        现在朝臣们已经开始将大宋的全部,告诉了他赵桓。揭开了大宋的另一面。

        而不是过去有筛选的不愿意让官家知道民间的惨状。

        朝臣们也认为官家现在已经有能力面对这些苦难,并且结束这些乱相。

        “以后得严查此事,各地的皇城司的察子,还有退役的军卒们,要把这些事,当成大事来办,必须严查,彻查这种歪风邪气。”

        赵桓终于有点明白为何当初自己让退休军卒,风闻言事的时候,种师道非但没有丝毫的阻拦他的意思,反而郑重其事的写到了札子里。

        退休军卒风闻言事,是皇权的一种极度延伸,按理说朝臣们,早就应该反对连连才是。

        可是李纲就从没提起过此事,原来在这里等着自己,

        大宋这棵树上的蛀虫,真的到了该清理的时候。

        “严惩不贷!”赵桓气呼呼的说道。

        “官家消消气。”朱琏轻声的说道,在外人的面前,朱琏还不敢太过的放肆。

        孙博看着官家的模样,就知道官家依旧初心未改,这就够了。

        “还有两浙路和两江路的事,臣都写到了札子里,触目惊心啊。”孙博将一本厚厚的札子交给了赵桓。

        赵桓在慰问了工赈监在汴京核算的官员之后,大年三十,他依旧没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