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 搁置争议,奸臣必死

第(1/2)页

赵构散了朝,他在思考如何做好一个皇帝,当然现在的任务是,如何当好一个吴王。

        做皇帝并不会轻松,即使再无耻,也要稍微顾忌一下江山社稷。

        他心里也不大愿意接受金国的册封,他更希望能得到汴京他哥哥的册封。

        他虽然不要脸,但是接受金国的册封,实在是太丢人了一些。

        所以,他才称王而不是登基称帝。

        他仔细想了想,想借着李椿的事,跟汴京赵桓那边,缓和一下关系。

        那第一步,也是他习惯了的套路,称臣。

        这不丢人,只要能当皇帝,称臣就称臣呗,反正石敬瑭当儿子都当了皇帝嘛。

        他仔细想了想,才把札子写好,然后命快马,加快宋到汴京。

        而赵桓收到赵构札子的时候,正在组织迎接岳飞回京的典礼。

        赵桓不会忘记岳飞的贡献,不管是邢州峡谷的阻截,拖延了完颜宗翰还有完颜宗望合并一处的战略计划。

        还是拿下了雁门关,打开了整个河东路的战争局势,还是到燕京路在大北关下,力阻完颜宗望,在平州滩余保住了粮道。

        又有夺取榆关的功绩,这足以让任何皇帝侧目的盖世功勋,按照制度,岳飞才升到了中校尉一级。

        原因就是岳飞本身的品秩太低了,这离封王还有十万八千里。

        但是品秩低点,并不代表岳飞的战功不卓著,事实上谁都清楚,岳飞已经成了大宋冉冉升起的宿将,没有人能够阻拦。

        所以,盛大的欢迎仪式很有必要。赵桓也知道自己的统治根基就是那些依旧奋斗在边境的军卒,还有无数的无产农民。

        所以,盛大的欢迎仪式,更有必要,可以表明自己支持武将、武人之心并没有变。

        赵桓准备欢迎岳飞的同时,收到了赵构的札子,别提多恶心。

        他耐着性子打开了赵构的札子,倒是出乎意料的看到了赵构还是人的一面。

        赵构请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还是希望赵桓能够册封他为吴王,这样他就不登基称帝,赌咒发誓让人不得不信以为真。

        赵桓没有相信。

        骗鬼呢?

        第二件事,赵构请他的母亲,也就是请韦贤妃去临安颐养,尽孝。

        赵桓信了。

        因为赵构在正常的历史线里,也是将议和之后,从金人手中要回了自己母亲的骸骨。

        至于赵佶的骸骨,赵构既没有守孝,也没有打开棺椁,但是对于生母,他足够的尊敬。

        这一点不管是出于希望养子孝顺,还是真心实意,都是值得肯定。

        所以赵桓第二件事准了。

        这第三件事,在赵桓看来,跟见了鬼一样,他赵构,居然问自己要官。

        你一个实质性独立的政权,问自己要官员任免是不是太过分了?

        但是赵桓还是耐心的看完了赵构送来的第二个札子。

        那就是李椿年的《通考田赋》,然后不得不感慨,这人是个人才。

        所以大手一挥,准了第三件半事,成立经界所,让李椿年成为经界所的提举。

        为什么是三件半?

        因为赵构很不要脸!

        他知道赵桓一定会准了自己的札子,所以,问赵桓要人,要能吏去厘清南方田产。赵桓捏着鼻子认了。

        自己这边的确有不少负责分田的能吏。

        因为赵构答应按往年的税收交到汴京。这些人,还是赵桓的人,但是最后得到的天下堪舆图,双方共同持有。

        搁置争议,联合开发?

        不能乱想,不能乱想。

        为什么赵桓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