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农夫山泉有点田(1/5)

第(1/2)页

“麻烦?”赵桓皱着眉头,思考着。

        契丹人全杀了做封土?这样不好,不符合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

        也不利于大宋中兴,更不利于大宋的发展需求。

        赵桓为什么要拼死拼活的打下大同府?

        这里的战略意义很大,但是其经济意义,也不可小看。

        别的地方的煤矿,大家都叫做煤矿,只有大同的煤矿,叫大同煤田。一字之差,决定的是开采难度的不同。

        大同煤田,从南北朝时期,就已经被开发,一直用到后世时候,大同煤田的最上层的煤田才被彻底掏干净。

        大同煤田,大宋又一颗强而有力的心脏啊!

        没有煤炭,他拿什么搞蒸汽大宋?

        没有优质焦炭,他怎么搞优质钢材,怎么打造铁血新宋?

        没有烧焦,他怎么开启化工产业的大门?

        “种少保,陪朕走走吧。赵都知,把朕的大驾玉辂拉过来。”赵桓大声喊着。

        赵桓看着大同盆地的旷野,大同、怀仁、山阴、左云、右玉这一大片的旷野,一片荒芜,没有任何麦田,还有些动物盘桓,赵桓甚至看到了狼和老虎在这片地域狩猎。

        “咱们大宋呢,都是群过惯了好日子的百姓。他们不愿意做金人的签军,就往南跑。朕知道他们苦,他们难,他们没办法。朕不怪他们。但是这大好的大同府,本来应该是青青麦苗。”

        “可是这地不耕种着实荒废了。朕打算让绝大多数禁军全部退役,变为庶民,做预备役,把他们的分的田,就分在大同府附近。种少保以为如何?”

        赵桓决定将庞大而臃肿的禁军化为庶民,地有了,可以分。

        禁军战斗力的孱弱的根源在于国策的失误,各大军路收拢四处流民和失地农民,脸上刻字,做贼配军。

        目的就是防止他们活不下去,铤而走险,威胁皇权,可是这等流民组成的军队,能有几分战斗力?

        事实上,他们就是一群农民,还没甲,就带着一把武器,稍有不慎,就是个死。

        “是此战立功禁军,还是天下禁军以此为常例呢?”种师道问道。

        这个问题好啊!

        赵桓摇头,自己连特么京城都回不去,这大宋,自己还是皇帝吗?自己还能做主吗?

        “以此为常例。解散了吧。是时候进行军改了,再不改,咱大宋就完了。”赵桓点头,以此为常例,精兵简政。

        军功爵均田兵制,以田地这种亘古以来的最本质的生产资料,为最原始的驱动力。自然会有无数人,为了田产而搏命。

        农夫山泉有点田,老婆孩子热炕头。

        是大宋人最朴实的念想,但是这么朴实的念想,对禁军的贼配军来说,也是奢望。

        大宋朝六十万禁军中,有近四十万的男子,甚至一辈子都是个处男。

        种师道叹服,这又是一项大仁义之政策啊,贼配军的问题困扰了大宋多少年?

        谁敢轻易就这样裁军?

        那可是社稷倾覆之危!

        纵观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元丰改制都未曾解决大宋之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三冗,就这冗官上解决了一些燃眉之急。

        但是冗兵和冗费根本无解,因为大宋靠着这禁军维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