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满满一船小叶紫檀!(1/22)

第(2/2)页

之首。

        紫檀坚实厚重,木质细腻,密度较大,棕眼较小,稳定性优,纹理漂亮,韧性好,耐雕琢,多产于热带、亚热带原始森林,以阿三国小叶紫檀为最优,其余各类檀木则被归纳在草花梨木类中。紫檀木色呈深紫,历来为皇室贵族家具专用木材,价格昂贵,居各木之首,被称为“帝王之木”。

        十八世纪法兰西皇家路易十八所使用家具,其材质也是选用上等紫檀木所造。目前市面上最大的紫檀木直径可达到五十公分左右,一般正常口径在十几公分左右。

        在紫檀生长极其缓慢,一棵成材的紫檀要生长800年以上。因出材率极低,资源奇缺,又有“寸檀寸金”之说。

        明朝,紫檀为皇家所重视。海上交通的发展和郑和下西洋,沟通了与南洋各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各国在与华夏定期和不定期的贸易交往中,也时常有一定数量的名贵木材,其中包括紫檀木。

        但是这对中国庞大的统治集团来说,远远满足不了需要,于是明朝政府又派官赴南洋采办。

        随后,私商贩运也应运而生。到明朝末年,南洋各地的优质木尤其是紫檀木,几乎全被捆载而去。

        截止到明末清初,率当时世界所产紫檀木绝大多数尽汇集于华夏。

        清代所用紫檀木全部为明代所采,有史料记载,清代也曾派人到南洋采过紫檀木,但大多粗不盈握,曲节不直,根本无法使用。

        这是因为紫檀木生长缓慢,非数百年不能成材,明代采伐殆尽,清时尚未复生,来源枯竭,这也是紫檀木为世人所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与欧美等西方人士比较,华夏更重视紫檀木,因为西方人士从未见过紫檀大料,认为只可作小巧器物。

        据传拿破仑墓前有五寸长的紫檀木棺椁模型,参观者无不惊慕,以为稀有。

        直到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到华夏,见到许多紫檀大器,才知道紫檀精英尽在华夏,于是多方收买,运送回国。欧美流传的紫檀器物,基本上都是从华夏运去的。

        由于运输困难,他们一般不收买整件器物,仅收买柜门、箱面等有花纹者。运回之后装安木框用以陈饰。

        清朝中期,由于紫檀木的紧缺,皇家还不时从私商手中高价收购紫檀木,清宫造办处活计档中差不多每年都有收购紫檀木的记载。

        这时期,逐渐形成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不论哪一级官吏,只要见到紫檀木,决不放过,悉如数买下,上交皇家或各地织造机构。

        清中期以后,各地私商囤积的木料也全部被收买净尽,这些木料中,为装饰圆明园和宫内太上皇宫殿,用去一大批同治、光绪大婚和慈禧六十大寿过后已所剩无几至袁世凯时,遂将仅存的紫檀木全数用光。

        改革开放以后,大家收入增加,生活改善,喜欢古典传统家具逐渐变成了一种时尚,紫檀家具变成富裕阶级使用、收藏的宠儿。m.shenPINwu.COM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