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妙不可言

第(1/2)页

  就在这时。

  门再次轻轻被推开。

  几名服务员先后端着一盘盘美食上桌,顿时,扑鼻而来的各色香味,使得众人精神为之一震。

  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安徽传统名菜曹操鸡,其中色泽红润,皮脆油亮,造型颇为美观。

  更为之让人口腹大开的是那特别浓郁的香气,盘中飘飘而出,一下子满室生香。

   令人陶醉不已。

  闻到这如此浓郁的香气,景大胖已经迫不及待,当即起筷,夹住其腿部,轻轻一抖,肉便脱离……

  这微妙的细节,一看就是吃曹操鸡的行家。

   待他一口入了舌尖,景胖一个【爽】字立马脱口而出。

  可谓是情难自禁!实在汰好吃了。

   那滋味骨酥肉烂,味特爽口,且满口生香,味道真是别具匠心。

  一般来讲,此菜系做法是经宰杀整型、涂蜜油炸后,再经配料卤煮入味,直焖至酥烂,肉骨脱离……

   但今天这一道菜品,明显在前人基础上,精心再次改良过。

   所以,它的气味变得更加香浓,口感更佳。

  众人见他吃得美滋滋,嘴里满是油脂。

  美食在前,大家也都不客气了。

  坐了老半天,也确实是饿了。陈果第二个起筷,面朝身边的素制甲鱼,夹了一块嫩香的甲鱼肉。

  肉入舌尖,嚼了几下。她顿感一个【清】字了得,味道真是纯天然。

   这让她一口又一口,真是停不下来了。小嘴里同时连声好吃,真好吃!

  赞美之词,可是一点也不吝啬。

  再如下便是似仙子一般舞美人了,她面前那一道菜品,先不说好不好吃,但那“做工”是极其吸引眼球的。

  只看那内中拔丝,那丝拔得和真丝一样,像一团云雾笼罩在盘子上,透过纱雾可见一只雪白的蚕蛹(小心点)卧在青花瓷盆里。

  据说“春蚕”这道菜出自苏州名厨,而苏州也本是丝绸之乡,蚕蛹在当地也是可食的。

  而以蝉命名的菜名有“五香金蝉”、“香酥金蝉”、“烧烤金蝉”、“金蝉吐丝”、“黄龙戏金蝉”、“孜然炸金蝉”等等。

  其中金蝉吐丝最为考验刀工,如土豆“旋”成细丝,细到啥程度?

  一般一个土豆可以“旋”成6米长的丝,然后用这个土豆丝一层层包裹在蝉蛹上,再下油锅炸成,另将绵白糖熬化拉丝,覆在土豆蝉蛹上面。

  其实这道菜中融入的是东北菜中的“切丝功”,稍微内行的人都晓得,东北菜以土豆丝、白菜丝、萝卜丝、青椒丝、榨菜丝、炒茄丝6种细丝出名。

  说起来金蝉本身特性,它的一生基本要经过四次蜕变,从卵到成型并变成蝉一般要3~5年完成1代,也有记载5~6年,时间更长的甚至要12~13年才能破土而出。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去西天取经的“唐僧”,原是释迦牟尼如来佛的二徒弟“金蝉子”(又称金蝉长老)转世,唐三藏由金蝉子转世为真灵东土大唐高僧,喻有“金蝉脱壳”之意,所以人们将脱壳变身的蝉作为长生、再生的象征。

  因此,在《西游记》中也有了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的说法。历史悠久的药用价值:除了“高洁、清廉”寓意之外。

  金蝉极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更为世人所称道!

  李时珍曾说:“今人只知用蜕,而不知用蝉也。”

  意思就是人们仅知道用蝉蜕入药,其实蝉也是价值非常高的入药珍品。

  古代也常用成虫蝉体入药,我国古代多部农医名著中都有详细记载:

  《神农本草经》云:“蚱蝉,味咸寒,主小儿惊痫,夜啼,癫病,寒热。”

  《圣惠方》载:“用蚱蝉一分(微炒),干蝎七枚(生用),牛黄、雄黄各一分(细研),为散。用薄荷汤调服,治小儿天钓、眼目搐上。”

  《本草纲目》也有“秋蝉一个,地肤子炒八分,麝香少许,为末,酒服二钱,可治破伤风病”的记载。

  《中国药材学》中也有如下记载,蚱蝉有益精壮阳、止渴生津、保肺益肾、抗菌降压、治秃抑癌等作用。蚱蝉外壳(又称“蝉蜕”或“蝉皮”)

  其主要成分含甲壳素及蛋白质,异黄质蝶呤、赤蝶呤、腺苷三磷酸酶,味甘、咸、寒,入肺、肝经,是重要的辛凉解毒中药,常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咳嗽音哑,咽喉肿痛、风疹骚痒、目赤目翳,破伤风,小儿惊痫、夜哭不止等症。

  因此,金蝉既为传统的一道药膳上品,也是我国一味常用中药材,可以说蝉的一身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