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又一个商机

第(1/2)页

唐元尚先去邮局,寄个挂号信,把之前翻译的文稿,寄到城里翻译社。
  接着去银行了。
  买车子花了280,现在身上剩的不多了,还要留些生活费,就先存了200块,等下批稿费到了,再多存些吧。
  办好自己的事,唐元尚就陪着嫂子侄子去逛街。
  先在街上逛了一圈,嫂子买了些家庭用品,唐元尚也免不了给小侄子买些小吃零食。
  不单小孩子爱吃这些,大人也一样。
  看到街上的炸糖糕、油条、爆米花,离老远香味就飘来了,唐元尚见样都买了些,大人小孩一起吃。
  嫂子还不习惯在街上边走边吃,那时候商家的包装,也没有考量这一点,就拿个方便袋简单一装。
  唐元尚多抽了几个袋子,递给嫂子一个。
  嫂子还没懂他要干嘛,见他把袋子套住手,拿了个糖糕递过来,才明白他的意思。
  “这样好吗?街上都是人,怪不好意思的。”
  嫂子有些害羞。
  唐元尚自己也拿了一个,自然地吃起来。
  笑道:“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买来就是吃的,嫂子,快趁热吃吧。”
  糖糕就是刚出锅的时候最好吃,外面软糯糯的,里面的糖也是融化的。
  嫂子见唐元尚和小武都吃的那么香,自己也馋不过,拿到嘴边咬了一小口,还有些难为情地看了下左右。
  逛完街,三人去了布行,扯了几块布,让老板打包好。
  唐元尚把布挂在车头,小武坐在儿童车上,嫂子推着他,三人去卤菜摊了。
  “元尚,要不别买了,晚上我回去烧菜。”
  嫂子还是有些心疼钱。
  “嫂子,逛一下午了,脚都累麻了,还烧什么菜,回去你煮点饭就行,菜我从这里买,晚上你也一块吃。”
  唐元尚这么一说,嫂子确实觉得双脚发麻,加上一路上要照顾小武,此时腰酸背痛的。
  也就没有再多说什么,默许了小叔子的主意。
  到了卤菜摊,买了一斤猪头肉,半斤牛肉,切了根香肠,又要了两份素菜,外加一包花生米,一包油蚕豆,让老板用大袋子装好。
  把卤菜也挂在车头,嫂子买的那些零七零八的东西,也都装在一个大袋子里,挂在车头。
  车头这会儿已经挂满了。
  接着又去了酒铺,村里老余的小卖部,酒就是从镇上拿的货,只是太次了,他要从这里打些好酒回去。
  这家酒铺不仅卖散酒,也卖厂家生产的包装酒,这些都是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的时候,买来送礼的。
  唐元尚看了眼货架上的包装酒,品种还不少。
  衡水老白干、西凤酒、尖庄、杜康、剑南春、文君酒、洋河大曲、口子酒、泸州老窖.......
  好多品牌,一直到前世唐元尚生活的那个年代还在热销。
  突然,他被货架左下角,一个不起眼位置的酒吸引,那是贵州茅台酒。
  唐元尚用手指了下:“老板,茅台多少钱一瓶?”
  老板好奇地扫量了下唐元尚,这小伙子穿的平平无奇,看着家境虽然不穷,却也不像是喝得起茅台的人啊。
  但想起他是推着洋车来的,跟着的女人和孩子,都穿的很洋气,小孩子也有车,这在当时,确实不多见。
  立刻转为笑脸道:“大兄弟,对不住,这酒不是卖的,镇上领导订的。”
  “你们店里就这一瓶吗?”
  “对,这个酒,一瓶要40多,一般家庭哪里买得起,我也就不敢囤货,谁要想要,我就去城里拿货。”
  唐元尚一听,才40多一瓶。
  前世他那个年代,一瓶90年的茅台,要卖到3万多,而且还上门回收,有多少收多少。
  唐元尚当时还好奇,查了下茅台价格增长的历程。
  没记错的话,好像在1995年的时候,就涨到1500元左右一瓶了,到了新世纪初的时候,已经涨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