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金陵十三钗》(5/5)

第(1/2)页

金陵十三钗原著叫战争之花。

        严歌灵早些年在纪念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埃德加斯诺的委员会工作,在研究三个美国记者在中国战争年代帮助延安红军的资料过程中,她注意到埃德加斯诺在他的书中曾提到魏特琳日记。

        去美国之后,她每年都参加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

        在旧金山、芝加哥很多人都在捐钱印刷魏特琳日记,她开始详细阅读魏特琳日记…

        书中有一段关于妓女站出来换下女学生被日军带走的桥段…

        这督促她希望可以再现历史,再现当时的场景。

        蒋公榖先生的陷京三月记给严歌灵留下很深的印象,后来,在张纯如的帮助下,加之中国大陆丰富的人生经历,终于使严歌苓下定决心写战争之花!

        她自己也说过,“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这本纪实的书,对我的作品的启发是,对于那场浩劫,日本人从他们的武士精神到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演进,对这个民族,我有了深刻、宏观上的认识,对我写战争之花有很大的帮助。”

        老谋子很喜欢战争之花,可能很多男人对风尘女子英勇就义特别感兴趣!

        东游记就有吕洞宾巧渡风尘女子张珍奴

        三言两拍也有很多关于风尘女子的传记,比方说卖油郎独占花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民国时代,还有小凤仙…

        总之,老谋子很喜欢,直言这是二十年来,他遇到的最好的本子!

        仗义每多屠狗辈,欢场也有奇女子

        商女也知亡国恨,教堂绝唱秦淮景。

        没错,金陵十三钗就是个传奇故事!

        ……

        金陵十三钗投资超过三亿,战争场面很消耗资金!

        布景、特效很耗费资金,再加上前期培训半年时间…

        老谋子很费心思,每个细节他考量的都很准很到位,选演员,窗花的设计,书娟的独白,演员心里矛盾的转变,时代下南京城日军的残忍和妓女大无畏的精神等等等,表现淋漓尽致…

        尤其是透过窗花用模糊的镜像给雨墨特写的镜头,堪称神来之笔!

        这是影史上的第一次!

        阳光透过教堂的琉璃玻璃照了进来,像是一束彩虹,然而窗外的世界却与这美好的颜色恰恰相反。低着头的一群女学生,默默地祷告、哭泣。有人偷窥,有人相视一笑。

        战争迷漫的南京城,似乎在这个小教堂里,还有那么一丝人情味。

        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大抵互相看不上对方。

        学生觉得妓女低俗而放荡,妓女觉得学生守旧呆板。

        然而她们又都互相羡慕着,妓女羡慕学生的无忧无虑,天真烂漫,学生又羡慕妓女的风情万种,多才多艺…

        当日本鬼子冲进教堂,疯狂地追着女学生,那种内心深处的善良被唤醒,约翰米勒鼓起勇气,举起红十字的大旗,大声地嘶吼着。生命变得脆弱而不堪,生与死仅仅在一念之间,没有谁救得了谁。阳光下,破碎的琉璃窗碎片,变得异常耀眼,这一射击,让所有人都震惊了…

        是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