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鸡同鸭讲(1/6)

第(1/2)页

电影节,嘉宾当然很重要。

        来的人地位越高,越能代表电影节的逼格!

        上影节这几年发展真的蛮不错的!

        主办方把定位改了,不再是之前的华语电影走向世界而是“立足亚洲,关注华语,扶持新人!

        这个定位很精准。

        全亚洲,公认的一共三个类电影节,上海、新德里、东京

        东京电影节目前依然是老大,但是上影节的发展势头很好,中国市场太诱人了,上影节每年都能邀请不少好莱坞大佬或者国际大导演坐镇。

        新德里电影节有点奇葩,还分奇偶年,实在没啥含金量,而且印度电影市场很难进入!

        好莱坞都各种碰壁,更别说亚洲其他国家了。

        说个数据,好莱坞电影在印度市场的比重少得可怜,占据整个市场的10不到

        人家有宝莱坞,每年上映一千多部电影,自产自销,很满意。

        按照上影节的发展势头看,很有机会由类3档变成类2档,向莫斯科、圣塞巴斯蒂安、洛加诺看齐!

        不过它的天花板也就这样了,因为主竞赛单元形同鸡肋,你就算拿了金爵奖,也没法在内地公映,还得交给审查部门先看一眼,还有,交易市场形同虚设,片商带了片子过来,摆个摊位,想要出售,然后主办方说了:对不起,我们这里不能上映你的电影,只能是你买中国电影回去放

        买卖,至少得是有买有卖,只能买,不能卖,长此以往,谁还愿意过来?

        一个外国新导演或者名气平平的导演,来上影节的观感就是:我带我的片子来,放了两场,然后吃了个小笼包,我就滚蛋了

        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没有任何商业上的交流,甚至连艺术的交流都泛善可陈。

        那我来的目的是什么?

        所以,虽然每年上影节都办的热火朝天,但是其实整个电影节行业大拿,新导演,市场,观众都是完全断裂的。

        红地毯走得风风火火,下面参加金爵奖的新导演不仅仅没获得任何好处,还要忍受自己的影片放映的时候字幕不给力,观众走来走去大声说话。

        看到自己的作品如此被糟蹋,是个人都会感到难受!

        一个年轻的电影节恰恰需要的是新导演,因为你始终抢不过三大的,只有你这个电影节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成为了大师,别人才会渐渐认可个电影节的水平。

        “知道我为什么生气吗?”

        “长城首映的影票居然出现了票务紊乱,拢共就千张票,你们还能弄错?刚才主持人说话的时候,下面的观众、记者没有一个用心听的!可见主持人有多不专业,你们请一个专业一点的主持人就这么难吗?”

        “上影节诶,国际类电影节,能不能稍微正规一点?”

        “你请我们来,然后我们成了陪衬,怎么?外国的月亮比较圆是吗?”

        “这么喜欢舔他们,干脆上影节改名吧,改成上海美国电影节!”

        张俊生连着说了几句话,一点情面也没留

        被晾了半小时!

        憋了一肚子气!

        他在戛纳、柏林,都是中心人物,即便是参加文化部门的会议,也是前几个发言的,你上影节有多了不起?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