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建议(1/4)

第(1/2)页

(祝大家新春大吉,万事如意)

        从艺术角度来说,王家卫无可挑剔!

        绝对是时代还建在的几位大师级导演之一!

        都知道中国的功夫片风靡全球,但是在欧洲却卖不出去,但是王佳卫是仅有的几个在欧洲打出牌面的中国电影人。

        这是很罕见的,香港电影人除了大哥成的功夫片,也就王家卫的文艺片能卖到欧洲…

        但是从商业投资的角度来说,王佳卫绝对不是一个好导演的,永远都不会是一个好导演的。

        《一代宗师》拍了八年,这样的拍摄模式,在正常工业流程下显得太不专业。

        你又不是卡梅隆那种技术狂魔,为了3d技术成熟磨了十二年…

        对于投资人而言,这是一场灾难!

        工业化的生产模式,产品是需要卖出去的!

        好莱坞所推行的类型片就是手段之一,它让观众对电影提前存在一个期待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电影的发行。

        其次是严格的分工,一部电影的上映往往是这样:

        制片人有了一个故事,然后他会雇几个编剧写剧本,当剧本完工,导演和摄影指导会参与进来制作分镜;

        前期筹备完成以后,实拍,胶片时代导演得第二天才能看到画面,所以他只看演员表演,摄影会负责灯光,同时进行拍摄。

        一旦剧组开机,就是在烧钱。

        胶片时代几乎过去了就不说了,数码电影时代每天的器材钱,全组的开销,场地租用费用等等也是十分可观…

        前期拍摄之后会有专门的团队负责备份分类整理素材,分别移交特效,调色,剪辑部门。

        通常摄影师会跟后期调色流程,这样有利于画面风格的协调。

        剪辑师因为不在现场,所以很少会受到来自现场的干扰。

        好莱坞很多导演没有剪辑权…

        剪辑是最终成片的决定者,终剪权往往属于制片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导演沦为了技术工种,成为生产线的一环。

        但也恰恰是这样的环境,让好莱坞电影成为了最标准化的电影。

        好莱坞是制片人中心制,宝莱坞是明星制,中国以前是导演中心制,之后是混乱之治,谁有钱听谁的。

        如果中国电影能实行真正的工业化生产,对于电影的发展没有坏处。

        所谓艺术的开拓与导演的自我表达完全可以在工业化的生产中实现。

        如果他想投入市场销售,还是要投入标准化的工业流水线。

        张父是商人,并且有自己的发行渠道。

        他如果做电影,完全具备充分的大制片厂的制片能力,所欠缺的也只是工业化的生产。

        所以,他需要的导演应该就是那种标准化工业流程线上的导演!

        至于王家卫,这么说吧,除了艺考班,几乎没有影视院校会以他为蓝本。

        毕竟电影行业里可以有很多斯皮尔伯格,很多诺兰,很多盖里奇,很多埃德加赖特。

        但是像毕赣、王佳卫这样的,有那么一两个就够了,如果整个电影市场全是王佳卫,那投资商早就离开这块市场了。

        所以,张俊生一点也不看好王佳卫!

        “你要是想进军文娱行业,我到建议你不如把梦工厂动漫买下来,顺便跟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合作,一起开发项目…”

        “梦工厂动漫?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