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沈安飘了

第(1/2)页

学生不听话,这是古今中外都头痛的问题。

        少年人不肯安分,这个是天性。

        许多大人物少年时都跳脱,缺点一大堆,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后来的伟大。

        作为教育部门,国子监肯定希望学生们都化身为勤学标兵,可实际上并不现实。

        上课走神只是小事,上面讲课下面在看杂书才是大事。

        不专心,不愿学成为了国子监上下最头痛的事。

        “快走!吃饭的时候还能做首诗呢!”

        “某要背书,论语”

        “”

        一群学生几乎是小跑着往饭堂跑去。

        郭谦等人呆呆的看着他们远去,然后问道:“为何会这样?沈安用了什么法子?”

        陈本狐疑的道:“莫不是利诱?”

        沈安有钱,非常有钱。

        而且他还年轻,花点钱弄点政绩出来,以后也好升官啊!

        这样的事儿不少人都做过。

        大宋的官员在下面为官时,基本上史书上都记载着他们的丰功伟绩。

        若只是看史书和各种评价,你会以为大宋的官员个个都是楷模和人才,诗词文章写的好,做官更是出类拔萃。

        可实际上它压根就不是这么一回事。

        吹!

        大宋朝的老规矩。

        没功劳没政绩要吹,有点功劳更是要吹大,犯错了要含糊其辞

        一句话,你的名声要看你的朋友圈有多大,朋友的影响力有多大。

        如果你和欧阳修是好友,兄弟,那就恭喜你,你要青史留名了。

        老欧阳随便几句话,几行字,你就成了政绩优秀的好官员,后世人人敬仰。

        这种吹嘘的作风一直延续到了王安石新政时期。

        党争开始了。

        朋友圈没用了,得看谁当政。

        老王当政?那保守派都是蠢货!

        司马光一上台,新党的人全成了后娘养的,那名声臭不可闻。

        以至于南宋时那些官员还在遗憾,觉得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为官气氛再也找不回来了。

        郭谦和陈本觉得沈安就是想捞政绩,而且他有包拯为盟友,外加王安石的儿子和他交好

        只要这两人帮他吹嘘一下,我去,这人绝壁会得一个少年有为,甘罗再世的评价。

        流比大发了呀!

        这朋友圈真是让人艳羡不已,可眼前的学生却让人心头沉重。

        “太学不能弄这些歪门邪道,否则人心思利,还读什么书?都去赚钱好了。”

        郭谦有些不爽,他好歹是沈安的上官,觉得自己有必要和那个少年谈一谈。

        高玉琪看了他一眼,讶然道:“祭酒,没有的事啊!”

        陈本板着脸问道:“那他用了什么办法?”

        高玉琪笑了笑,“待诏让人把那些不肯专心学的学生都弄出来,然后专门编成了一个班,在后面上课叫做什么慢班。”

        快慢班在熠熠生辉中

        “这个不稀奇。”

        历史上不少教育机构都有过类似的动作,沈安不算首创。

        高玉琪点头道:“是啊!后来待诏让人去叫了慢班的家长来,专门给他们讲了话,大约半个多时辰吧,出来后那些家长都面色涨红,只是第二日大多学生都是带伤来上课。”

        跨慢班不算啥,可这年头老师和家长打孩子连皇帝都管不了!

        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

        这个时代很操蛋,但在某些时候却让沈安觉得很舒爽。

        他一番近乎于传销的手段使出来,家长们都被打满了鸡血,然后回到家中后,自家的孩子就倒霉了。

        “此后慢班的学生都老实了,哪怕是装样子也得好好学。”

        厉害啊!

        郭谦没想到沈安的手段一环扣一环,不禁赞道:“好手段!”

        陈本也点头道:“是不错。”

        “待诏又给学生们说了话,啧啧!某当时在边上听着,恨不能变身为学生,重新走一遭考场。”

        鸡血加鸡汤的能量很大,高玉琪显然就成了沈氏教育法的忠实信徒。

        郭谦纳闷的道:“那些学生吃饭都要作诗?”

        “是啊!真是刻苦。”

        高玉琪隐住嘚瑟说道:“早上天没亮学生们就被叫醒了,然后背书,稍后就是操练,最后上课全是文章和诗词。”

        这是题海战术!

        外加死记硬背!

        科举?

        郭谦仿佛看到沈安在前方不屑的道:“科举算个屁!”

        后世的考试方法被用到了现在,配合比后世更能吃苦的学生,沈安很期待明年科举的结果。

        “那个元泽啊!要不你今年去试试?”

        今年有发解试,大抵相当于以后的乡试。

        王雱摇头道:“某太年少了些,去了就是哗众取宠,不干!”

        他专攻杂学,但原先的底子打的很好,只需突击一下就能去考试。

        “爹爹说年少阅历不够,写出来的文章就是堆砌辞藻,毫无用处。他若是主考,必然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