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疯狂的烧钱

第(1/2)页

日常只是短暂的,杨铭的更多时间都在公司。参与研发、交换意见,时刻要掌控整个项目的进度,以匹配他脑海里偏执的念头!

        他对于数值的精确要求是苛刻的,特别是在关系到气动学领域上,杨铭为此重新学了一遍专业知识,把控要到位。

        团队在他的带动下,成功改进了高功率异步电机,单台能够输出700马力以上,组合输出铁定破两千。

        但是要考虑到电动机的弱项起步很猛,但很快也萎下来。这一是需要维持功率最高点的变速器,二是放开对功率密度和电池的限制。

        所以团队在攻克了电动机的问题后,再投入到变速系统的研发中,最后组合到魔改的r8底盘上,套上了老壳子上赛道测试。

        没能用新壳子,是因为这方面难度有点大。

        杨铭的设计是出来了,电脑里面也有了效果图,智能外壳的驱动程序也都有了,但还有几点问题。

        第一个是制造工艺难度,这方面杨铭挖了不少墙脚,计算机专家、材料专家都到位了,正在赶工中;

        第二点则是它气动学问题,能把外壳制造出来,能套上车,但不表示它一定符合气动学要求,它需要进行风洞试验!

        光是模拟风洞,绝对不够!一般的跑车都无法满足了,更别说这种观念超前的设计,一丝一毫的误差,都无法达到要求!

        问题是哪里有风洞?

        美国倒是有不少,汽车巨头的通用就有三个风洞,还正在建设第四个,可惜它们都是自用的,不会开放给同行。

        那么只剩下学术机构了,加州理工大学也有,但它们首先要满足科学研究使用,剩下的才能给外界。

        但问题是,汽车风洞试验并不是一两个小时就完事了,一辆跑车一般都需要几百个小时,像1方程式则需要上千个小时。

        杨铭的“鳞片车身”比1的设计更加复杂,1000个小时是基本的,哪怕是全天候4小时给你用,也需要不停顿的41.6天时间!

        现实里很难达到这个要求,在电动机和变速器都展开测试的时候,杨铭正在为新壳子的测试问题而伤脑筋。

        正在热情劲头上的他,一点都不希望中途被扑灭火焰,便问:“还有什么好办法吗?能够让我们持续使用风洞,包场测试到足够的?”

        乔纳森思索了一下:“只能花高价钱了,弥补其他单位的使用花费,但我们也无法持续使用太久,其他机构都有安排的。”

        “这样啊”杨铭琢磨了一下,“那我们能不能买一个风洞?或者自己造一个足够二分之一汽车比例的?”

        乔纳森给这个想法惊了一下,买一个风洞?或者造一个?

        他现在是完完全全相信,合伙人对这个项目已经有点走火入魔了!他对这个项目的热情,自己完全低估!

        亿万富豪疯狂起来,可真是够吓人的!不方便使用风洞是吧?老子就买一个,或者干脆造一个风洞!

        霸气无比的宣言!就是为了让这台车子完美无缺!杨铭不想对任何一个环节疏漏!

        这股偏执,甚至倔强到了极点的要求,是那些独立厂商永远无法企及的。帕加尼不行,柯尼塞格不行,因为他们没钱,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