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赴任辽海 2

第(1/2)页

第221章赴任辽海2
两日后,贾琮回到奉天,和杨雄打了个招呼,拿着总兵府用了印的空白告身文书,带着十方寺堡的原班人马并总兵府新拨的两千精锐、五千马匹辎重等,赶往辽海卫。
辽海卫距离奉天也不太远,大约300余里,两者正中位置便是铁岭卫。
素日后,贾琮一行经过兵灾后略显残破的铁岭卫,抵达辽海卫。
杨雄给他分的地方甚好,此处没被鞑子侵袭,城内街道干净整洁,军民人等个个喜气洋洋。
贾琮见辽海卫城处于大清河、小清河交汇之处,墙高四丈,周长十数里,又引河水挖了三丈宽两丈深的护城河,怪不得鞑子不来啃这块硬骨头。
先不说打不打得下来,单是截断河水,填平护城河就不知道要耽误多少功夫,即便打下来,也是吃力不讨好。
听说是履新的守备大人,早有守城士兵跑去禀报。守备府里早已等候多日的文武官员急忙迎出来,在城内主干大道上便迎上了贾琮一行。
“守备大人驾临,卑职等未曾远迎,着实失礼,望大人恕罪。”协守郝天成、主簿荣柳领着一群人跪在道旁。
守备府主簿也是六品文官,管着本卫的民政诸事,相当于内地府州衙门的同知、通判,按理根本不可能跪迎守备,这也看得出边关守备权势之重。
贾琮高坐马上,抬抬手,道:“不必多礼,回府再说。”
“是是是。末将给大人牵马引路。”协守郝天成十分会来事儿,忙上来亲自给贾琮牵马。
贾琮微微一笑,再会做人也没用了,老子这回带了这么多嫡系来,乌纱帽就这么多,旧的不去,新的如何上位?
路上,贾琮问了众人姓名,随口问道:“本卫有多少人口、多少士卒、多少田地、多少赋税?”
“禀大人,本卫共有军民人口527864人,另有流放刺配罪囚331人。实有士卒5432人。共有田地164万余亩,其中水田39万余亩,旱地125万余亩,九成属上等田地。
平均每年征得赋税银25万余两、粮30余万石,七成上解总兵衙门,三成自用。”主簿荣柳显然提前做了一番功课,对答如流。
贾琮点点头,倒是个干吏,道:“那总兵衙门又交多少去朝廷?”
荣柳道:“大约交一成半成去朝廷意思意思就行了。”
“这么点能交差?”贾琮疑道。
荣柳笑道:“大人有所不知,九边乃军国重镇,军为主、民为次,又是苦寒之地,咱替朝廷守卫边关安靖,已是大功一件,又怎能和江南赋税充沛之地相比?
九边军费用度如今都靠自筹,咱不伸手向朝廷要钱已经难能可贵,朝廷反而向边关要钱?岂有此理乎。”
贾琮笑道:“此言有理,有理。”
众人都笑起来。怪不得说九边大将是土皇帝、草头王,手握重兵又不纳税不纳粮,岂能不爽。
贾琮心念一动,道:“方才你说本卫164万亩田地,几乎都是上等,为何田赋只有30余万石?”
荣柳道:“禀大人,因本卫大部分土地都集中在士绅、官员手中,国家优免之策规定,儒户、宦户不必缴税纳粮,故而只能征到这点田赋。”
贾琮恍然大悟,自己就是这项政策的既得利益者,黑山脚下数十万亩土地,一粒粮不用交。只有穷人才需要交田租地税。
怪不得熙丰帝要推行新法,实在是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边关大户、士绅较少,土地兼并相对来说还不那么严重。
江南、直隶等地,九成百姓没有田地,而九成田地都集中到了极少数人手里,一分税不交,怪不得国库里一贫如洗。
贾琮心中沉思,不一会便到了守备衙门,当先从中门而入,在大堂上坐定,头上一块大匾,乌木所制,上书四个大字,保境安民。
见贾琮坐定,众人参拜,齐声道:“卑职参见守备大人,恭贺大人荣升,祝大人驰骋疆场千里远,平步青云九高天!”
“都起来,既是同僚,何须这么客气。”贾琮微微一笑。
“谢大人。”
“下面咱们就办正事了,各位都知道,前儿我军大破鞑子,辽海卫此番未遭兵灾,对老百姓来说是好事,对各位同僚来说却少了一个立功升官的机会。”贾琮道。
众人心里咯噔一声,知道守备大人要动人事了。
“主簿,本卫武职中千总以上将官有几名?”贾琮问道。
荣柳忙回道:“禀大人,本卫下辖清阳、威远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