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金陵祭祖四

第(1/2)页

除了少部分战马,被贱奴牵引骑乘跑掉,大部分被拴在石壁山南北两侧树木、拴马石上的战马,都在炮弹的轰击下痛苦嘶鸣,又或者被倒地的树木砸成重伤。
  所有的明军士卒,其实都舍不得这么做。但混乱不堪的贱奴,一窝蜂的开始撤退并抢夺马匹。
  西山山巅的大威远炮,已经停止射击。那些前蓟镇明军炮兵,在遵化山民的帮助下,或抱或扛着,上百门虎蹲炮和0.8米长的四号佛郎机,下山猛虎一样,冲到山脚,封锁九龙山唯一的正式出山通路。
  沿着九龙山“左青龙”山脊行进的20门佛郎机,也装填上霰弹子,开始天女散花般,朝贱奴战马集群,抛洒铁质冰雹。
  有些惊慌失措的战马,不顾嘴巴上的疼痛,挣脱缰绳四散奔逃。贱奴一但腾出时间,就会通过呼哨或者号角,召唤失散战马返回营地。这是游牧民族放牧时的常用方法。
  已经形成月牙型包围圈的贺一龙和贺人龙,召集所有弓箭兵,按照明朝射书《武经射学正宗》,记载的“插天射”,也就是大仰角抛射,从三四百米的距离外,攻击杀伤贱奴战马。
  为了兼顾杀伤和节约箭矢,真实的明军弓箭战术,一般只有“直射”和“斜抛射”。大仰角抛射,这种技术含量和命中率都比较低的射术,一直不受重视。
  现在榆林军的隋唐长弓,借助燕山丰富的林木资源,造价低廉生产快速,与标枪一样,几乎人手一把。
  效仿英格兰长弓的“捆绑式鹅毛羽箭”,还有最适合做传统弓箭矢的“竹箭”,产量高成本低,方便大批量生产制造。
  为了防止长期存放,导致箭杆变形或者朽烂开裂,现在干脆一股脑的全射出去,省的以后费时、费人、费钱的维护保养。历史上的游牧民族和贱奴,就是造好一批军械,就赶快投入战斗使用。
  想做到百步穿杨或者快速精准骑射,确实比较难。但固定站位,朝大概位置大仰角概率盲射,但凡有把子力气,经过短时间训练的普通人,基本都能做到。
  明朝真实的军用箭矢,最低也有24克。现在几万支箭矢,形成的密集箭雨,从六七十米甚至百八十米的高度,近乎垂直而下。
  不知道它们能否洞穿贱奴的重甲,但一定能在裸奔的战马身上,钻出十厘米以上的孔洞。
  再加上箭簇上的各种肮脏东西,即使贱奴战后成功召唤回,失散的受伤战马,也很难医治和骑乘利用。
  剩余的明军强弩、投石棍、各式鸟铳、使用明军掷矛器“鞭箭”,抛投的短款标枪,也全部对准贱奴战马射击。
  至于那些罗圈腿的贱奴,早已经魂飞魄散,想怎么跑随便,反正离他们营地,还有几十公里呢。
  为预防贱奴大本营,派出骑兵反击报复,唢呐名曲《抬花轿》开始吹响,通知大家赶快打扫战场,然后以最快速度撤离。
  不同于以前的赶尽杀绝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