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结党营私

第(1/2)页

蓟辽总督刘策、耿如杞和前兵部尚书王洽,都是山东籍。以他们为首的“鲁党”集团,初步形成。
  按照密谋之后的安排,刘大人不急着去北京汇报工作,而是组织剩余难民、流民,马上在被贱奴破坏的大安口关、龙井关、喜峰口等关隘,挖掘宽约六米,深四米的大壕沟。
  在给崇祯皇帝的奏疏中,他故意煽情的写到:贱奴猖獗、荼毒京畿,微臣没脸居功领赏,只愿戴罪立功。
  国事艰难、财政吃紧,微臣在爱国乡绅、榆林军、山西军的帮助下,以工代赈,挖掘巨型沟堑,后面还有密密麻麻的陷马坑、两尺高的大石块,充当障碍物。
  目的是临时顶替破损城墙,等朝廷财政富裕的时候,再重新修缮。
  真实情况是,“鲁党”趁着己巳之变,大量地主百姓死亡,或被贱奴裹挟带走。
  他们就与河北地头蛇冯铨、白养粹等,当地的地主豪绅沆瀣一气,大肆兼并那些无主土地。
  作为等价交换,河北的地主豪绅出钱、出人、出粮,帮助蓟辽总督,修建简易防御工事。
  刘大人在奏疏中,又举荐这一次,榆林勤王敢死军的有功将领,如原山海关副总兵杨明、原定边副总兵张发、原孤山副总兵王永祚三人,作为这三个关隘的守将。
  作为回报,刘策大人把这些地方,被以前地主豪绅侵吞的卫所土地,全部借机清理出来,交给三位老将。
  目的是预防朝廷发不出军饷时,将士们至少还有基本口粮。
  同时三位老将驻守关隘,也是保护燕山深处的根据地产业,尤其是铜矿挖掘和冶炼,相当于榆林军的印钞机。
  王世钦兄弟俩和侯氏父子,也会带领燕山步兵营,配合他们防御和行动,并形成互补关系。
  通过一系列操作,“鲁党”有了河北士绅地主的钱粮、榆林军队的武力,两大支撑法宝。
  土地,在任何时代,都是最宝贵的生产资料。
  已经不是官场小白的刘大人,在一众狗头军师的建议下,用缴获来的海量金银珠宝做筹码,还有榆林军让渡出来的军功,成功取得京城勋贵和太监的支持。
  接到奏疏的年轻天子,感动的差点掉下眼泪。
  看着几乎零战绩,还要争功请赏的关宁铁骑,屡立战功的蓟镇明军、榆林军和山西军,没要朝廷一文钱,还千方百计,组织无家可归的流民,立刻大搞防御工事。
  收足好处的锦衣卫和太监,也回来汇报工作:三处被毁关隘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军民一心,干的热火朝天。
  尤其是刚打过大仗恶仗的三支军队,没有居功自傲,甚至都不提封赏,全都马放南山,刀枪入库,每天在工地上挥汗如雨。
  新工事虽然简陋,但最迟三个月内完工,基本能防御敌人的骑兵。
  正儿八经的城墙,一两年内估计都不用想了,京畿平原一片焦土,去年种的冬小麦,基本都绝收了。
  人吃的粮食都不够,到哪里找昂贵的糯米,做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