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董昭之舌

第(1/2)页

杨奉投靠凉州军前曾为白波贼,纵横河东,段煨曾奉命讨伐,互有杀伤,故而两者仇恨深刻。

        杨奉、段煨为了私仇互相征战,杨彪屡次斡旋,双方也无法和解,圣驾已在华阴浪费了半个月。

        蔡邕、傅干此时从长安赶到,蔡邕性格忠直为人所敬,文章传颂著于天下,长须隆眉十分有特点,天下几无人不识。

        段煨十分热情留之于营,照顾饮食,处处以弟子之礼仪尊敬。

        蔡邕居中联络,这才使段煨与杨奉暂时放下芥蒂。

        可惜,这半个月发生了诸多大事,皇帝刘协所面临之局势已危如累卵,而不自知:

        张济与杨奉、董承诸将帅不和,不告而别,向西返回。刘协失去了最强的力量。

        此时,贾诩从诸多痕迹判断,圣驾必不是暂幸弘农郡,而是欲入关东。郭汜、李傕虽然政治嗅觉并不灵敏,但也知道之前劫持皇帝、重臣等飞扬跋扈行为,一定被秋后算账。

        遂挥师东进,追赶皇帝。

        路上遇到返回的张济、张绣叔侄,贾诩分说前后情况,是的张济与李傕、郭汜和解。

        李傕末了说:“我等皆中杨彪、董承之计!若圣驾归你,我和郭汜尤能善终,若归关东,关东二袁、曹操皆我等之仇,怕不落个诛灭三族!”

        郭汜不寒而战,简直不敢想象失去权势和大义的恶果。

        在董卓麾下时,李傕、郭汜、张济等屡破袁绍、孙坚、曹操,张济也担心他们计算旧怨,容不下自己。

        张济知道的更多内情,也更坚定了东追圣驾之决心:

        皇帝之前派遣诸多使者前往关东,首选就是吕布。

        吕布东西逃窜,自顾不暇,献上一些礼物和谦卑的表章表明自己暂无能为力,待到形势安定一定前来侍奉圣驾,又求为兖州牧。

        皇帝没办法,只能任由杨奉与袁绍、曹操联系,任由杨彪与袁术联系。

        袁绍派遣董昭为使者,为其子袁谭求青州牧、为高干求并州牧、为曹操求兖州牧…

        董昭从邺城西行,经过河内,河内太守张杨因为惧怕袁绍,故对董昭好言好语、好酒好肉,并派士卒保护董昭一同西行。

        董承、杨奉对董昭的到来十分欢迎,立即说服皇帝授予高干求并州牧。

        但诸重臣对于是否授予曹操兖州牧大有分歧:

        杨奉支持曹操,因为曹操出身宦官,可以争取。

        杨彪倾向于袁术,自然不肯。

        蔡邕倾向于刘备,可惜远水解不了近渴。

        皇帝自己对吕布印象很好,不愿意剥夺吕布之机会成全曹操。

        董昭重金贿赂杨奉,

        杨奉对国舅董承说:“天下之大,强者莫过于袁绍、袁术、刘备、刘表,如今袁绍占据冀州、并州、兖州,看上去更强。

        既然袁绍有意使曹操迎接天子,我们即使不同意,也不应该拒绝。

        国舅与董太师同姓,吕布就是仇人,岂能任命吕布!”

        董昭又劝董承:“河东太守王邑,与弘农只一河之隔。李傕若来追,只需北渡黄河,凉州骑兵再厉害,又能耐我等何?”

        董承深以为然,再加上杨奉有兵在手,杨彪只有一张嘴。董承最后接受了杨奉、董昭建议,封曹操兖州牧,张杨安国将军,高干并州刺史,令董昭返回,招张杨、曹操速来勤王。

        董承也没忘记刘表、袁术、刘备,亦派使者,要求速来迎接,贡献粮秣、士卒,打定主意广撒网。

        至于青州刺史一事,董昭刚一提出,就被董承打断:“你休来害我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