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王莽光武之误

第(1/2)页

卢养:“不患寡患不均,不患贫患不安,行仁政的关键是减少田租、赋税,耕者有其田。”

        郦炎:“说得好。只是耕者有其田太困难,昔日冯谖焚薛地百姓借条,使孟尝君得薛人之心。我建议,向皇帝陛下申请免除一年赋税,同时行文要求各县豪族免除田租和借款利息!”

        关羽不以为然:“我是个大老粗,士卒出身,不知道圣人和仁政对平定叛乱有什么用。要是行仁政就可平天下,孔子、孟子、董仲舒、郑玄才应该做皇帝或霸主,而不是齐桓、秦穆、汉武、汉桓、檀石槐。”

        “你说什么!不许侮辱圣人、大儒!”

        郦炎、卢养站起来,指着关羽额头,引经据典批评起来,唾沫横飞脸上。

        关羽一手一个将二人推到几步远:“乃公才不信什么圣人,士卒才不信圣人,乃公只信刘侯。”

        夏侯博、张飞急忙居中劝告:“都是同僚,有话说话,斗气劳什子气。”

        “都静一静,大家都听我说。”拥有后世的知识,刘备可以很容易理解东汉末年的社会矛盾,“光武皇帝依靠世家豪族力量迅速扫灭铜马、绿林、赤眉起义,胜利后,首先封赏有功劳的官员、将士,并让大部分士卒到地方复员。此时光武皇帝遇到一个大困难,没有足够的土地给复员的将士们,光武帝数次下诏,州郡县依然解决不好这个问题。”

        张飞最近修身养性,读了不少书,奇道:“怎会如此,建武初年百姓虚耗,十存二三,应该到处都是空地吧。”

        关羽亦奇怪:“光武皇帝是开国皇帝,是全天下最有权力的人,下个诏书谁敢不从?”

        郦炎思索片刻:“还真有此事,光武皇帝下令度田,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结果刺史、太守多为诈巧,以度田为名,兼并聚小民之田,并将百姓的草庐房屋屋、里聚村落度为田地,导致小民遮道啼呼,同时优待照顾豪右,侵夺苛刻赢弱。”

        卢养:“当时有陈留上计吏的小抄上写着颖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光武帝责问上计吏,吏拜伏于地,不敢说。

        孝明皇帝时年十二,据实告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上计吏这才老实交代。

        光武皇帝大怒,派出亲信官员分赴各地,监督州、郡度田,考核州郡长官贪污者,打击豪右抗法者。

        之后大量豪族聚众为乱,郡国大姓及将吏,合为群盗,处处并起,攻劫治所,害杀长吏。

        光武皇帝多次下令诛杀贪赃枉法和群盗为乱者,每当郡县派兵追讨,盗贼就解散,每当郡县兵离开,盗贼就再次集结。

        最后,田虽然度了,光武皇帝对于世家豪族大姓占据的大量膏腴田地却给予承认,条件是按时交纳赋税,复员士卒只能占据水源不佳、贫瘠、或丘陵土地。”

        刘备:“度田一事,实际上只做做了前半篇文章,没有起到遏制土地兼并、耕者有其田的目的,最终不了了之。你们知道为什么?”

        众人皆摇头

        刘备:“因为反抗度田、聚为盗贼以青、徐、幽、冀、南阳最为严重。而这几地又是功臣最为集中之地啊!反对度田的,本就是建立后汉帝国的功臣们!豪族地主占光武帝手下功臣比率太高。”

        云台28将,无一出生平民!东汉政权先天不足!先天阶级矛盾突出!

        之后贫富差距越发大,执政者无法扩大蛋糕,分蛋糕就是最大难题。数次党锢之乱、宦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