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直辖分封朝贡和分庭抗礼

第(1/2)页

檀石槐是鲜卑历史上第一位大汗,在幽州并州的汉人眼中臭名昭著、能阻小儿夜哭,在草原人眼中就是长生天代言人,相当于中原的天子、皇帝,是匈奴分裂之后,又一位能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的草原皇者,按照原本历史,日后有更伟大的鲜卑王者,没有人能抹去檀石槐的开拓之绩!

        以后世观点看,可以认为中国古代历史是双中心:中原王朝+北方汗国。不是南风压倒北风,就是北风压倒南风。

        多数以中原王朝为主,北方汗国为次,例如西汉与匈奴,卫青霍去病打得漠南无王庭,东汉打得匈奴分裂为南北,南匈奴归顺、北匈奴西逃。还有周与商,东汉与鲜卑,隋唐与突厥,明朝与蒙古。

        不少时候也以北方汗国为主,例如北周对陈,蒙古元朝对宋,清朝压倒明朝,二十四史的周书、元史就是以草原民族为主的历史。

        偶尔出现双雄并立情况,例如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对北朝五胡,宋对辽、金,有也有魏书、北齐、辽史、金史、宋史等记录。

        包括刘备在内,大部分人习惯中原王朝为本位思考,中原天子国内、国外的关系简单概括为:直辖、分封、朝贡、对等(分庭抗礼)。国内直辖、分封,边缘地区朝贡,与北方草原民族分庭抗礼。大航海之前东土世界就这么大,国与国之间关系很简单,除非草原、中原自己分裂,否则几乎不存在第三个对等的国家。

        从周代开始,中原采用的统治形式就是直辖+分封+朝贡,三种形势分别代表统治能力从强到弱,位置从近到远。西周朝王畿关中、洛阳周边、以及汉中一部分,直辖面积不过数十平方公里。周边是大量的姬姓和他姓封国,春秋时他们与周天子是分封关系,战国时逐渐演变为朝贡,甚至最后变成楚王问鼎轻重的不朝贡、分庭抗礼。

        这也是北方汗国采用的方案,中部自己管理,左右部分封兄弟、儿子管理,更远处主要是服从和纳贡。由于草原地域宽广,气候恶劣人的寿命短,进一步发展为幼子继承制度。

        分封和朝贡的主要差别是天子(大汗)是否能干预下属诸侯的王位继承和部分内政,或者说是诸侯自治权大小不同。例如根据《穆天子传》,羌族的领袖“西王母”,与大旅行家周穆王是朝贡关系,既名义上承认周穆王为天子,但周天子不能干涉西王母的传承。

        秦代废除分封,但依然有巴人板楯蛮等少数民族君长,居住在边远地区,难以直辖,其头领享受部分封君的待遇,内部有自治权,一户免其一顷田之租税,虽有十妻,不输口算之钱。板楯蛮实际上是分封、朝贡的诸侯、土司。秦朝正因为过快废除六国分封,直辖的法律又太苛刻,从与六国故老贵族为敌,发展为与天下为敌,统一十几年时间就分崩离析而亡。

        西汉高祖刘邦出于平民,为了巩固统治,大量分封刘氏子弟是在异姓诸侯国势力强大、中央力量不足,交通、生产力落后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政策,初期起到了稳定政权的作用。之后汉景帝时中央力量进一步增强,推行削藩政策,引起并平定了吴楚之乱,为汉武帝推行大一统(大直辖)奠定了坚实基础。

        削平异姓诸侯王——分封刘氏诸侯王——削平刘姓吴楚之乱——大一统。

        整个过程实际上是直辖面积扩大、分封面积减小的过程,代表着汉朝中央力量的步步增强,分封诸侯自治权力步步减弱。

        汉武帝初期,与周边的南越、闽越、朝鲜等小国起初是朝贡关系,他们承认汉皇为天子,接受册封为某地国王。之后武帝通过武力和政治手段,将南越、闽越、朝鲜一一纳入直辖,成为直辖的交州、会稽、汉四郡。

        从三国的历史看,吴国的丹阳兵说明南越、闽越的少数民族从暴动到融入中原民族有一个过程。从隋唐历史上的高句丽看,对朝鲜半岛的直辖经营是失败的,最终退回朝贡阶段。明朝时交州南部地区,最后分离出去,日后发育为越南,也说明对交州南部的直辖是鞭长莫及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